0 版本迭代说明
在学习时间管理/GTD/清单革命等知识后,我便以Doit.im为工具开启了GTD之路,以“释放大脑(提醒要事、杂事)、目标分解”为目的,遵循“收集、处理、组织、执行、回顾”原则,实践一年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GTD方法论1.0版。
1.0版不足:过分注重流程、简单问题复杂化,着迷于器,而忘了术与道”。生活远没有想象那么复杂和紧凑,于是开始简化,先用iphone原生系统自带的reminder(提醒事项),由于工作电脑为win系统,难以在上班时间收集处理及同步,转而使用较为简单的滴答清单免费版,以“简单易行、适用高效””为主原则逐步形成了清晰化、简便化的GTD方法论2.0版。
随着对知识体系构建的深刻认识,以及养成主题学习、刻意练习等习惯后,再反思每日任务时有诸多不妥,特别是在建立计划时往往是从行动管理-自下而上出发,而非从目标管理-自上而下出发,急需注重“道”-行动管理的根本,由此再次升级方法论。在“简化流程、实用高效”的基础上,增加了将目标-项目-任务分解,“以大处着眼、自上而下计划,以小处着手,自下而上执行”的原则,回归用doit.im工具,形成了GTD方法论3.0版。(此版没有华而不实的说教,只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计划清单、执行流程、技巧及原则等三个方面分解)
1 计划清单
多数人开展GTD时,第一步往往是思考今天要做什么,明天或某日要做什么,然后将其想法放入收集箱,整理时找到某些任务的共同点进行分类放入日程中去执行。如此下去容易陷入每天有不同类型的任务要做,还有无数飘忽不定的想法产生的困境,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微,这就是典型的从小处着眼,自下而上的GTD方式。
因此,在GTD之前,应将“愿景-目标-项目-任务”做金字塔式分解,自上而下地建立计划清单。如今年我其一目标为:构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基于此目标再分解成一系列的项目(多任务组成的重难任务),如学习脑科学及认知学、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各类项目,把这些项目按时间大致排序,并将近期的项目激活,再围绕激活的这个项目去思考要有哪些单个可直接执行的任务,如阅读书籍、查阅文献、总结梳理等。如此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套清单,既能明确近期GTD重点方向,又能为之后收集组织分类提供判断。
2 执行流程
收集-组织-执行-检视再组织-再执行;除执行外,重点在于“检视”和“再组织”。
2.1 收集
将他人安排、提醒、灵感等任务全部放入收集箱中。收集时遵循“1分钟原则”:能在1分钟内立即完成的事件,就立即完成,不放入收集箱。如突然想到需要电话安排某人做某事时,应立即拿起电话拨打安排即可。另外,收集时尽可能地一并启动前期研判系统(如图)一并完成组织。
2.2 组织
在收集、每日检视收集箱时,启动前期研判系统。能1分钟内立即完成的立即完成,不放入收集箱,有明确日程要求的放入日程,并确定优先级(详见后文的MSC法则)。无明确日程安排但能对应近期项目的放入项目中,无对应项目但可对应目标的放入目标(下一步行动)中,都无但未来值得一做的放入“将来也许”中。
此次组织仅对放入日程的任务确定优先级,其余暂不必确定,在检视再组织这步确定。
2.3 执行
每天根据“今日待办”按优先级逐一完成。若提早完成所有任务,可主动挑选明日待办或项目中任务执行。
2.4 检视再组织
按“日、周、月、季”检视。
- 每日检视:收集箱是否清空、今日待办是否完成。处理未清空的任务,未完成的任务将顺延、修改优先级或重新排日程。早上看今日待办,晚上看收集箱和今日待办。
- 每周(日)检视:项目完成进度如何,处理未组织的任务(安排日程、定优先级或转化新项目)。
- 每月(底)检视:目标完成情况如何,处理未组织的任务(转化为新项目或变成任务安排日程和定优先级)
- 每季(底)检视:将来也许里面发现近期的关注点及思考点,是否修正目标或建立新的目标,进而建立项目。
2.5 再执行
同执行。
3 技巧及原则
3.1 事件定级原则
以往四象限理论中,将事件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按此分类后人们容易忽略重要不紧急象限的事,往往会转化为重要紧急后再做,弊端很多。
采铜提出了按收益值和半衰期两个维度来分,将事件分为高收益长半衰(如学习一种思维方式)、高收益短半衰(如吃顿大餐)、低收益长半衰(背诵英语单词某天会有用)和低收益短半衰(如上网闲逛),按此来评判是否一件事值得去做来分出事件的优先级.
采铜的方法虽好,但在判断一件事时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及价值结合思考,加之生活中难免会有很多紧急不重要的事却不得不做的事(如信用卡还款)。因此,我在此基础上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事件定级原则:MSC原则,即把事件分为必须做(Must)、应该做(Should)、可以做(Can)/也可以不做;必须做是指无论事件重要与否,不立即做就会有很多很严重的后果。应该做就是将结合目标而有的项目,时间要求不紧急的事宜。可做可不做往往指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比如一些网络热点有时间了解下多一些谈资,或者自己某些兴趣爱好,如今晚的球赛等。
在此基础上,将事件简单分类后,按M-S-C顺序逐一完成,M是无法推迟的,S是可以推迟,C是错过就错过无所谓。对于M事件较多时,可以将其再按预估时间分为M1和M2,半小时之内就能完成的为M1,半小时以上完成的为M2。这样先完成M1的事件后,再去完成M2,从能快速完成的事做起,直到最后做长时间的事,能更加专注和避免焦虑(大部分是都完成了,不会再去想)。对应Doit,M1对应高、M2对应中、S对应低、C不加标签。
3.2 简单应用标签与情景
设置情景目的是在某个地点或情景时不之所错时可以查看执行,我认为这种情况要么是还未养成GTD习惯,要么是重要的事安排太少。不是非要将每件事要分为上网、工作、家、购物等。而将其用于特殊的情景更好,如要集中处理某类事件(如打20个电话),设为电话情景能快速收集事件;又如我对于有3个小时免打扰时间很少,而需要处理某些事件的需求很多,因此我设置了“3h”的情景,在组织任务时将重难事宜加此标签,一旦若遇有大块时间,我会查找此情景下的重要事件来处理,并顺延今日待办中S事件(如阅读)。情景和标签可合二为一来处理,我的原则是尽可能少用,越简单越好,缩短组织时间。
3.3 工具的选用
原本打算一直滴答清单下去,但难以满足我自上而下做计划的需求,虽然也找到了一些替代和处理的方法,但总觉得麻烦,于是放弃。它的主要不足及替代方案如下:
- 只有开始时间,没有剩余时间。对于要花几天或数周的任务(如阅读),一直在过期的项目中,且没有给予剩余时间来提醒自己加强完成和合理再划分时间。替代方案:在任务标题中加入完成时间时时提醒自己。
- 虽然可以自己建立清单组,把目标、项目分类,但无将目标或困难的任务转化为项目的功能,替代方案:不停的建立、合并、删除一些清单来实现。
- 无预估时间。替代方案:用情景或标签代替(设标签#15mim,#30mim #60min #3h #more等)
当然doit.im也并非完美,快速收集用快捷键调出后,不能自动隐藏,还需手动关闭。处理任务时需几次跳转,略显麻烦。以及任务归属至多个BOX中,略显杂乱。总之,器,只是实现术与道的工具,习惯能解决问题就好,不宜反复换用折腾。
3.4 当备忘录使用
作为GTD工具(doit.im)重度使用患者,我常常查看、整理组织,在手机中将其放入首屏,电脑中一直启动且设定有快捷键(Alt+Q),于是喜欢将其利用最大化,果断抛弃手机自带的备忘录、电脑的便签、记事本等,直接将一些常用的备忘信息放入清单中,滴答清单可自建清单,doit.im放入等待(安排他人的事少,主要是自己用,因此将闲置再利用)中,比如:购书清单、社交安排、出行备忘等,不必放入日程提醒,仅仅是在需要的时候再打开查看执行。
4 结语
时间管理的目的并非是时间,而是管理自己的行为和精力。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并定出优先级,辅以提醒工具,既能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去做跟自己目标一致重要的事,又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够保证每天的事情处理都有较高的效率。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自己需要吸取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优化成自己的方法并坚持下去即可。也不必一开始就把方法流程想要很完美,马上去做,做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