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座城,除了看它的风景更多的兴趣则是去寻找舌尖上的味道,民以食为天,探寻这里被历史沉淀的美味是第一要务。
贵州的吃第一大特点是辣。什么菜都可以辣。辣到什么程度随个人对辣的承受能力。
因为贵州多雨气候潮湿,人的体内湿气重,吃辣能去湿。
到处可见辣酱、辣椒、辣汤、辣菜、辣炒饭,各种辣。
这里的辣很香,比东北的辣椒好吃。
还有一个是酸,酸汤鱼、酸汤肉、酸汤火锅遍街都是。
贵州居民特别是苗族、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
当地谚语:“三日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不稳)”。
由此衍生出两道名菜:一是酸汤鱼。制作时先将西红柿、生姜等放入淘米汤中,存于瓦缸发酵,再加入多种中草药及花椒、葱、香椿等与鱼煮之,汤鲜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开。二是虎皮辣椒,即将青椒置于火上烤后撕成条,拌以酱油等作料,装盘上菜。
我一想到淘米水和发酵我就感觉不舒服,小时在农村看到舅妈发酵大酱,之后我对发酵的东西是绝对一口不碰的,不管别人说怎么好吃。
所以对贵州的酸汤我不敢有什么感冒,尝了一点鱼肉,没觉得有什么好吃,东北人大部分吃不习惯。
导游介绍我们去二七路小吃街,我们坐地铁逛了去。
二七路小吃街是一个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为审美特征,应用最具代表性的苗、侗、布依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木制结构建筑群,收罗各地名小吃。
整条街都是卖小吃的摊位,各种口味,各种食物。
吃的、喝的,烤的、涮的,辣的、酸的,蒸的、煮的应有尽有。
每到小吃街,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生在中国真幸福,至少有口福。
各地吃的花样太繁多了,各种吃,没有你看不到吃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这时唯一的感觉就是抱怨人类为什么没有更强大的胃,不能装更多好吃的食物,什么减肥,什么高血脂,什么脂肪、糖分,什么辣伤胃统统忘掉。
到此一游,到此品尝,吃货的态度就是什么都要尝尝。
来之前就听说贵州的状元蹄很有名,先来一个。大猪蹄像猪肘那么大,肥胖肥胖的。
青岩古镇的状元蹄最有名。状元蹄其实是卤猪脚。
这有一个典故,据说青岩镇有一位姓赵的人准备进京赶考,他每天挑灯夜读,一日忽觉饥饿,便走到夜市食摊,点上两盘猪蹄做宵夜,吃后赞不绝口。
摊主便道:蹄与题同音,您吃了这猪蹄,一定会金榜提名的。
赵听了以后大笑,不以为然。
不日进京赶考,果真金榜题名,并且还成为贵州省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此后青岩猪蹄就被叫做“状元蹄”了。
猪蹄的制作非常讲究,数十种中药入味,卤水也相当复杂,文火温煨,香气四溢,皮充盈泽润,鲜香入味,肥而不腻,美白养颜。果不其然。
我们还要了一条湄公河烤鱼。贵阳的烤鱼很有名,并且贵阳人特别喜欢吃鱼。
贵阳的鱼之多让当地人特别爱吃鱼,据说有的人家竟然在屋顶弄一水池,专门放鱼用,他们买鱼不像我们买一条回家做吃,他们是几十条的买,吃不了就放在露台的水池里养着,什么时候想吃就去抓一条,很方便。
烤鱼我们要微辣,还是很辣。
牛肉豆腐圆子和虾子豆腐圆子看起来好可爱,有点像蝉蛹,外面是炸的酥脆的豆腐,里面有肉馅和虾馅,牛肉的比较好吃,虾馅的有点腥。
糙米腊肉炒饭:贵州人有一点特别好,喜欢吃粗粮,特别是糙米,营养价值超高,我们用糙米做饭硬硬的不大好嚼也很难吃,贵州人加上腊肉和香葱辣椒等调料,闻起来香喷喷的,慢慢嚼,越嚼越香。
快哈特制烤米皮:这个摊位前排了很长的队,据说各大媒体都曾报道过,上过央视,我们便排了一份。味道确实不错,又香又辣,米皮嚼在嘴里糯糯的。
几样下肚,从嗓子眼辣过食道再转到胃,全程着火一样。
所谓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这么多东西下肚,能舒服才怪,生就东北人原就不习惯这辣。
还有花溪牛肉粉、丝娃娃、遵义虾子羊肉粉、大方臭豆腐、兴义鸡肉汤圆等知名小吃不能一一品尝了。
贵州的腊肉、腊肠、牛肉干特别多,各种口味,非常正宗,我买回家来一些,很好吃。
波波糖是贵州布依族的特产,是糯米加工麦芽糖和去皮的黑芝麻、花生等馅料调和在一起,特别好吃。
各种包装,各种口味,入口即化,酥软香甜。
它也叫婆婆酥,是外婆做给孙子吃的一种点心。食之口内,久留清香,我买了几盒送给家人和朋友。
吃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正所谓人为生而吃,非为食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