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7周二16~25°C阴,良
这是在语艺读书群里,一位叫点点的群友分享的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她还发了电子版的链接,是苏州共公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
我没有这本纸质书。点开,可以用自己的身份证开通阅读。
这是我第一次在苏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阅读的第一本电子书,想来,还会有下次的。
以为手机上阅读,似乎伤眼睛,这本电子书读下来,感觉很好,排版合理,我又有阅读仪式感,放在阅读架子上,摊开阅读笔记,章节题目都记了下来,也像一个人的朝圣一样,边角料收获也很多。
阅读开始,感觉也一般,内容也平凡,但是,有一根好奇的线,牵引读者要读下去:他为什么突然要徒步出发?在一个去寄信的普通一天,就此把自己也寄出去了,一路去往寄信目的地——一个距离有六百多英里的疗养院。他没有毫无准备,甚至连手机也没有随身携带。
就这么,跟着主人公哈罗德一起上路了。
后来的情节,越看越精彩,越看越希望继续读下去,很有情节感很有画面感,不亚于一个人的旅游,海阔天空,舒服地读着有趣的书,喝口茶,偶偶看着手机做个操,总之,要充分利用时间才对。
我个人一直认为,一本书,读者各人有各人的看点和注意点,也不可能把一本书的内容全部写出来,所以,读后感也是千姿百态,像我这种看似不是的读后感,我很二的还认为也是一条小路,就像吃菜一样,各人喜欢,只要有益有营养,就是殊途同归。
一个人的朝圣,看似简单的“一个人”,我就理解成了“广义的每个人”,譬如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家庭、一个人的认知……这里的“一个人”都是广义的。
看到后来,才明白:哈罗德,遇到了家庭的残酷变故,儿子戴维年纪轻轻抑郁,在自己家的树上上吊自杀了!
二十多年来,他与妻子莫琳都生活在儿子依然活着的幻想里,莫琳甚至保留着儿子去世时的房间状态,不肯出远门,生怕儿子哪天回家看不到她,有时还当儿子在家里,自言自语和儿子商量事情,还时时责怪哈罗德没有关心过儿子。
哈罗德,一个男人,已经退休,言语不多,甚至没有朋友,内心失去儿子的悲痛,是不亚于妻子莫琳的,但他从来没有说出口,甚至连儿子的遗体也无法看一眼,这样的打击,对于他们夫妻都是致命的,分居,没有了感情,就这样的日子,一起凑合过了二十多年!
在这个平常的日子里,哈罗德收到以前女同事奎妮寄来的一封信,说她得了癌症,就要不久于人世,奎妮住在与他相距六百多英里的贝里克的疗养院里,奎妮是他四十七年前的女同事,没有结婚,无儿无女,没有亲人,所以给他寄了这封信,原本,那天,哈罗德是出去一下,是去寄出回信的。
这一出去,就此开启了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一路上,情节不断,也曾放弃过,也曾回忆儿子和妻子一起的美好时光,也曾后悔过,更多的是对儿子的爱恋和不舍,以及爱心再次回归……后来在妻子莫琳的鼓励下,终于到达疗养院,女同事奎妮听到哈罗德要徒步来看她,原本癌症晚期,生命垂危,硬是坚持着,连医生都觉得奇迹在发生!在见到哈罗德的时候,最后才离开人世。
这时,莫琳也开着汽车,来到哈罗德的身边,他们原本都是爱着对方的,只是,儿子的去世,他们的爱也一起随着儿子去世的悲痛消失殆尽……哈罗德也不敢与奎妮的遗体告别,这是失去儿子的后遗症,他连儿子的遗体也没有进入房间看最后一眼,是莫琳在一旁互相理解和鼓励……
最后,他们和好了,最后他们清醒了,日子还要过下去,他们带着爱,重新开启新生活。
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结尾的: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真好,一些东西,包括感情、爱、孩子、热情、心态……如果没有了,那就重新开始,活着,总要快乐起来,快乐地活着,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此书的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