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读到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重要内容,关于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图,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我一直存在着一个疑问:紧急、重要的事不应该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吗?且不用说没有完成,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是完成得不好,也会遭受到上级领导或者是相关人员的不满。虽然我对于书中的观点不是很理解,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启发和感悟。
今天在看到美国的赖安.戈特弗雷森博士关于时间管理四象图的解读,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他是这么解释的:第一象限,重要、紧急。是必要性,需要即刻关注的事。条件反射式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减少在这个象限里的任务。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是优质性,习惯性主动出击的行动,会减少第一象限的行为。在这一象限里,我们能够看得更远,而不只是关注眼下的事情。我们需要增加这个象限里的任务。第三象限,不重要、紧急。是欺骗性,很多事情看似必须去做(比如回邮件,按中国人的习惯是微信回复信息。)我们无法回避这些事情,但是我们需要做个计划,确保它们不会影响我们在第二象限里的任务。第四象限,是浪费性。消磨时间的活动(比如浏览社交媒体)我们需要避免做这些事。
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情,长期地坚持下去,便是第二象限里的任务。比如说,读书这件事情,能够拓宽视野,洞悉事理,解放思想,修炼心性。一方面会帮助我们在遇到紧急事情的时候,不慌不乱,从容应对。另一方面有条理地去做事情,而且把好多工作做在前面,长期积累,确实能够减少紧急问题的出现。
在生活中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驾驶习惯。我在八年前就养成了一个小习惯:开车前会绕行一圈,检查有没有异常情况,包括车胎有没有失压,周边有没有小动物或障碍物等等。开车前这几秒钟时间的动作,就能避免开起车来之后遇到的紧急情况而不自知,尤其是上高速。还有一个习惯,我不超速,不轻易变道超车。这两天上班,我听说一位同事的车被拖去修理厂了。原因是这位同事上班的路上发生了碰撞事故。由此我联想到了他日常的驾驶习惯——喜欢开快车,变道超车是常事,逆向行驶也不少。这些习惯与结果之间一定存在相关必然性,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与人相处,我常保持欣赏、容纳的心态。每每与他人有言语上的冲突,意见上的矛盾,我总能迅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对方的优点。首先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一定会犯错,我认为很好的观点,有可能存在着瑕疵;其次对方坚持的意见,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可取之处。为什么不把这样的场景当成自我学习成长的机会呢?这种心态是一种力量,能让我们走出自我限制的阴影,拥抱更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为此,我收获良多,更多的人愿意跟我交谈、共事。
习惯分分秒秒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习惯的力量点点滴滴汇聚到我们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