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教育里,孩子是不能接触钱的。我们不少人大概到了成年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每月工资是多少。可是,今天的社会进入了商品社会,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对每个家庭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协调欲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培养一个经济上有责任感的孩子,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许许多多孩子眼里,钱就像风一样——只知道它在身边,却根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对父母给予的钱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小对孩子进行金钱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该如何让孩子有金钱意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活成本?
每天都很累,倒头就已睡
你渐渐怪我没有把你陪
我也想歇歇,那样有多美
可拿什么来交孩子的学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满身的疲惫,没人能体会
只能紧紧握住我心爱的酒杯
我说我想静静,你却问静静是谁
你是不是存心 要跟我作对
曾经天不怕地不怕 啥都无所谓
现在的我笑着笑着 却流出眼泪
——歌曲《我想静静》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人并非生来就形成了金钱观,这种金钱观是后天形成的。人的金钱观受家庭的影响特别大,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从父母那里了解钱是怎么回事的,家长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孩子为将来面对真实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那些有幸成为父母的人都要谨记,我们不是抚养孩子;我们正在培养未来的成年人。从小没有金钱观念的人,长大之后即使组成家庭,财务情况也会乱得一塌糊涂。因此,我们可以从小教孩子们学会做预算,让他们成为头脑清楚的成年人。家长要让理财教育融入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不论你是否善于理财,都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份任务。理财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撞大运,而是每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都可以掌握的一门学问。
01
根据预算给零用钱
不再根据年龄无限制地给孩子零用钱,满足他们的无度消费;而是设置预算,让孩子学会按预算进行合理消费。
女儿13岁时,我们开始给她一些置装费,让她用这些钱给自己买衣服。到了14、15岁时,我们又增加了购置洗发水、牙膏等日用品的费用。我们估算了一下,购买这些东西一年的费用大概是多少,然后除以52——得出每周的平均值。
这样,当孩子需要买东西时,就必须得花自己的零用钱。这样,等再过几年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就能“心中有本明白账”,理智消费,不至于入不敷出了。
如果你替孩子交网费,也可以把这笔钱“算”在他们的零花钱里,然后每月把这部分金额的账单给他们。当然,这钱最后还是会还给你。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多余,但这对于孩子来说很有意义,起码能让他们知道自己该为在家享受的“高速网络”付出多少成本。
例如,你家里有三口人,每月6M宽带+电视+固定电话=132元,那么平均到三个人身上,每人需要承担44元/月(或528元/年)的宽带开销;这也就是说,按上面提到的规则计算,孩子每星期应该得到一笔10.2元的额外补贴。
02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把剩下的钱存起来
在设置补贴的金额时,请以某件物品的基础版或“特惠”版价格作为参照。比如,如果孩子想买便宜的牛仔裤或打折品,那么这些钱就足够了;但如果他们想要更“高级”的版本,就必须得自己想办法挣钱。
03
玩“这顿晚餐得花多少钱?”的游戏
每天晚上吃饭时,在餐桌上试着让孩子计算这一餐的费用:米饭、豌豆、胡萝卜和肉这些食材加起来得花多少钱?
几次之后,他们就能很快明白哪些饭菜的原材料是超级便宜的,哪些是超级昂贵的!等哪次孩子猜得特别准了,你可以给他一些小奖励。
04
让孩子做出一个月的预算
让家里10岁以上的孩子一同参与这项活动。
给孩子们一张你已经填了一半的预算表,上面的收入和所有固定费用(保险、汽车、房产税等)是你已经填好的。收入减去固定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就是你的可支配收入,这些钱必须满足一个月内食品杂货、健康美容、娱乐、礼物、外出就餐或储蓄的需要。一旦他们弄清楚可支配收入的具体金额,就可以把剩余的钱按不同类别进行分配。
然后,每天晚饭时,全家一起讨论每天的开销,再看看在信封里剩下的钱款。假如孩子们很想一家人出去看场电影,但“娱乐”项目的钱已经不够用了,那么该从哪个项目里抽出些钱填补进来?让孩子们自己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