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的历史上,首先起来搅动局势的是郑国。郑国的第一位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可以说跟周天子是近亲;郑国的第二位国君是郑武公姬掘突,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在东周的朝堂上担任卿士(辅政大臣);郑国的第三位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姬寤生,他在位时期的郑国是最强盛的时候,俨然春秋初期的中原霸主。郑庄公对内收拾了弟弟共叔段,对外收拾了卫、宋、陈、蔡、郕、许、息等国,还射中了周桓王,开创了姬姓诸侯国对抗周天子的先例,由此开启了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时代。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叛乱的事。话说庄公出生时先出脚后出头,是为逆生,母亲武姜受到了惊吓,因此不喜欢这个儿子,等到庄公继承君位,武姜便一心想让自己喜爱的小儿子段取而代之。段也恃宠而骄,不把哥哥放在眼里,积极谋划,准备武装夺权。庄公对这一切心知肚明、洞若观火,但是他并没有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而是欲擒故纵、引蛇出洞,待段的反迹暴露于公众视野,然后发起进攻,给其致命一击。可见,郑庄公此人富于谋略、工于心计,有城府、有手段,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一般来说,郑庄公这件事做得不算太过分,因为毕竟是弟弟不义在先,哥哥不仁在后。但是,如果按照一个君子的品格去要求,郑庄公在发现弟弟的不轨行为之初,就应当给予坦诚的批评教育或者适当的处罚,将问题消弭于未发之前,团结兄弟共同为郑国的老百姓做点实事,而不是去布口袋,等着弟弟往里钻。不教而诛,总令人们所不齿。值得深思的是,钓者用饵去吸引鱼上钩然后将其烹杀,我们是该责备鱼儿贪食呢,还是该责备钓者的不仁呢?
对外称雄。当是时也,晋国忙于内乱,秦国尚未强大,楚国无力北上,齐国霸业未成,而此时的郑庄公则袭封了父亲周室卿士之职,在各诸侯国中颇具威望,在加上此人勇猛精进,一时间无人敢与之争雄。郑庄公伐卫败宋,侵陈攻蔡,讨郕夺许破息,威加北戎,此时的郑国俨然带头大哥,就连鲁国和齐国也跟在郑国后面充当小弟。
挑战周天子。郑庄公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可谓是别出心裁。先是要求周平王提供人质;到了周桓王时期,竟然派士兵去周的地盘抢粮食;最后发展到直接与周桓王对战疆场并且打败了王师,令周天子颜面扫地。可见,郑庄公虽为一代霸主,但从他的一些做法来看,此人站位不高,试想,周王室衰微,对同为姬姓的郑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郑国的霸业只维持了一代,庄公去世后,四子争位,加上权臣操纵,郑国内乱长达二十多年,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也使原本的国力大为耗损。待局势稳定后,各诸侯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回国称君,新一代霸主出现了。再往后,晋楚两大国争霸,郑国夹在中间,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一会投靠晋国,一会又去亲附楚国,日子真不好过。郑国日益衰败,至战国中期,竟为韩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