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成语,是论语中的大坑,语出: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①有耻:“有耻者,有所不为。②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③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明显,孔子说的“言必信行必果”,是贬义词嘛!
后来孟子,又强化了一句,把坑挖得更大了: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怎么一来,整个儒家大厦的“仁义礼智信”五根大柱,生生的折了1/5。于是所有的注释者,不断的替孔夫子“填坑”。
主要的辩解是有三种
1,这里的小人,不是孔子老骂的那个与“君子”对应的小人,而是指与“大人”对应的“小人”,是低级的“士”。
2,重要的是,不要“必”,不要固执。
3,用孟子的“义”来解释说,孔子说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义”
我的观点是两个
1,太扯了。
这是中国“国学”研究的流弊,必须该,那么聪明的脑袋,都用在这无聊的填坑上了。我觉得,这一条,就直接写上“这一章论语,疑缺相关背景,请读者自行商榷”
甚至可以加一句:任何语言有相关的语境,脱离这个语境以后的“断章取义”,后果自负。
2,从这一片段看孔子非常强调“权变”,以至于他晚年时候研读易经,“韦编三绝”。他还自己说自己的四个绝不做的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其中第二个毋必。前面说的填坑中,说这个还有些道理。还有一段话,也是证明,孔夫子认为“权变”是很牛逼的。交的朋友最牛逼的人,是可以一起“权”的。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我这里宁愿夫子说的权,就是权力】
3,权变这个事情,我一直不喜欢,就像我不喜欢“中国特色”和“与时共进”一样,一个哲学观点也好,一个科学理论也好,不能与时俱进,即使是升级,也要去掉原先的BUG(首先得承认原先的东东是有BUG的)。
言必信性必果,当下已经由贬义变成了褒义,就回到了半部论语的宗旨上,读论语,要读半部,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这里的书,特指“论语”
PS 不好意思,最后的一句话,同样是证明,在文字的传承中,要写上“货离柜台,后果自负”,因为孟子说的原话是: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这里的书,是有明确指向的,就是“尚书”,是当时孔子编写的“优秀作文选编”,不是指所有书,是宋代的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衍生了一句“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其遗毒无穷。
君子,言比信,行必果!到了欧洲,君子就是骑士,是genterman。言不比信,行不必果,人家是要找你决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