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就是太好学。总觉得活在这世上得多学些什么,否则太对不起自己的花样年华。从小爱写作、爱天文、爱跳舞、爱唱歌、爱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所谓的“爱好”,当我遇到瓶颈期的时候我毫无眷恋的把他们通通打入冷宫,美其名曰、自我安慰的对自己说:这不适合我。大学的时候,我这个坏毛病发挥得淋漓尽致,自己本身是英语专业,但因为痴迷日本动漫,便在外面报了日语班;大三的时候开二外,抱着免费可以多学一门语言的心态,我依然选择了世界三大最难之一的语言德语(谁叫我最爱德国足球队)。自以为是的我以为我会三门外语了,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对于学习语言而言。不同的语法、不同的单词让我焦头烂额,英语和德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单词拼法很相近但是含义却不同;日语单词与汉子写法一模一样,但意思却大相径庭,导致某些时候我把德语用作英语。不仅仅如此,除了同时学习三门语言,我还在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真是疯了)。这时,我室友好心的提醒我:“博而不精不如一技之长“。叫我术业有专工。当时我的脑子被"技多不压身“的思想占据着,哪里听得进去,毅然的坚定的彻底的坚持我的广学战略。
但,临近毕业,我的日语没过三级、我的德语也只有及格,甚至我在英语专业8级考试中以58分与及格线擦肩而过。当然注册会计师也没考过。整个大学,看起来无所不学,实际上学得所无。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都虽然懂一点儿,自以为是的“全才”确敌不过一个过了英语专业8级的专科生。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崇博,而否专,全才才叫人才,从古时的“六艺”至现在高考的“语数外、政史地、生物化”无不传递着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然而现在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却更想要专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奖项都定义的是某一领域,比如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没看到它设置物理化全能奖之类的啊!其实很多事我们学到极致就搓搓有余了。工作中遇到的A,特别会剪辑片子,做出来的宣传片看得我佩服得不得了;遇到的B,写得一手好公文,仅仅在人民网上写网贴就早已超过了本职工资收入;遇到的C,特别会做料理,自己在淘宝开了个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最让我受刺激的是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剪纸老太太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来自中国北方农村的中年妇女因剪纸剪得特别好,打败众多高级知识分子成功申请到绿卡的故事。这就是现实,学得至多、不如学得至精。
最后,与各位共勉:技能学得差强人意,就别怪现实让你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