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乐场里,一位妈妈带着大概6岁的男孩并排坐一个飞盘,孩子不小心把自己的包掉下去了。飞盘不高,包里的东西基本上应该没影响,坐完飞盘就可以去捡起来。
包刚掉下,男孩自己就很难过了,一直在说包掉了包掉了。妈妈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这么大的人拿包都拿不好。本来就难过的小男孩愈发难过了,握着扶手嘴巴嘟了起来。
之后整个飞盘过程中,每次他们飞到我们面前,我们还能听到那位妈妈的数落,我们还能看到那个小男孩愈发难过的表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整个飞盘上其他人开心的笑容。
还有一次地铁上,有个奶奶带着一个大概8岁的小女孩,女孩自己坐在一旁。小女孩坐不住,不多久就边吃泡泡糖边绕着把手转圈。期间奶奶提醒了好几次,让她不要转,坐下。女孩没听,老人说了几次见无效也就低头看手机了。
突然女孩不再转圈了,哭丧着脸向奶奶求助,原来是泡泡糖吞下去了,显然女孩自己已经被吓到了。老人放下手上的手机,知道事情后,立马开始教育女孩,之前就和你说不许转圈不许转圈,你就是不听啊。好啦,现在泡泡糖吃进肚子里了,接下来就要烂肚子了,看你以后不听话。
后来,我一直看到这个小女孩用手摸着自己的肚子,显然是被吓到了,也许她真的担心自己会烂肚子。之后我下地铁了,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小女孩捂着肚子一脸害怕的样子。
就像开头分享的这两个小故事,如果当时家长可以慢一步,可以先听先听先听,也许我们听到的就是孩子的自责、反思、认错。这时我们就可以支持孩子走出这些情绪,孩子的情感得到支持后,我们可以再总结,下次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教育意义是不是比直接上来一顿数落更好呢?
很多父母甚至老师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害怕,我们害怕当下不教育,这个孩子就变熊。而且我们的确看到太多,即使当下严厉教育,他们也还是嬉皮笑脸,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既然如此,那我们怎么还可能先情感支持呢?
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常常低估爱的力量,却高估了管教的手段”。当一个孩子与父母的链接受损时,他的本能反应就是两种,害怕,继续用各种熊的手段来引起父母关注,试探父母的爱;叛逆,拒绝一切有效沟通,你说的我全部反着来。
两岁以后,晴天就表现出她强烈的自尊心和敏感度。很明显的对话就是当她感受到你在反对她和不认可她时说的,干嘛都不干!然后继续说,她继续漠视,假装听不到。
后来发现这个现状就问她为什么大人说话听不到,了解到她就是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然后不想接受,也不知道如何沟通,所以就漠视。
三岁以后好点,可以沟通,说出来,但是也看对象。
昨晚好久不尿裤子的她,因为玩儿的紧急加上裤子难脱,在喊妈妈我要尿尿时我在洗脸。等我洗脸结束后她就说我尿裤子了。当时其实我没有生气,但是我说了一句,你怎么不早说?然后我就继续洗刷去了。
结果等我忙活完了,小朋友已经在默默流眼泪了,一开始现在次卧,看我出来还跑到主卧去,然后拒绝我看她哄她和碰她,哭泣也变成了大声伤心的哭了……
知道她要发泄,就让她在阳台哭了一会儿,后来等她安静下来,我就看着她的眼睛说,晴天,妈妈没有因为你尿裤子了就生气,我没有生气,我是爱你的。
完了,不哭了。
晚上洗刷完睡觉,就问她,你为什么哭?
她说,你说话没有称呼,我.....
我说,你觉得受伤了,心理难过?
她说,嗯,我心里难过,你说话没有称呼。
我理解了她是因为我说那句你为什么不早说的语气不好,以为我不爱她了生气了,然后难过的哭了半天。
她说,我还想再哭一顿。
我说,你可别了啊,楼上小姐姐过来问你为什么哭了刚才。
好,不哭了,然后跟我说,妈妈,刚才的事儿翻片儿了……
后来我想了想,睡觉之前还是搂着她说,晴天,妈妈刚才说话时语气不好,对不起。不过你下次尿尿之前还是得提前告诉我们或者自己提前去马桶尿。
晴天笑了,说,好的妈妈。
所以,其实,在很多很多人心里,不管大人,孩子,不管亲情友情爱情,感受远远大于道理。
也希望自己在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路上,可以一直关注她的感受多于道理说教。我相信,自尊心强的孩子,只要懂道理,都是可以做好事情的。所以对她来说,感受和爱,更重要一些。
当她觉得她受到的是满满的爱和信任,那自然就不会偏差到哪里去。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