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向我咨询说:我的孩子平时总会以“哭闹”、“吵囔”,甚至是“打人”的方式回应不快,太令人头疼了,我该怎么管他呢?
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到:我在学校研究和实际考察中发现,创伤儿童的首要特点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
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幸免于沦为创伤儿童,但由于他们缺乏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没有能力表达内心的真实声音,从而备受无人聆听之苦,所以才会表现得焦燥不安,然后通过哭、喊、闹等方式来发泄不良情绪。
想想自己在公司受到委屈却无处申诉时的糟糕心情,面对家庭琐事而无处倾诉时的无力痛心,我们就能深深地理解孩子们。
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呢?
这里有两个引导契机,需要我们平时留意并把握。一个是: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另一个是:当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
契机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面对困难与挫折,孩子会表现得束手无策。因此,会通过哭、闹来释放压力。很多家长一看到这样的场景便立即恼火,对孩子不是进行打骂就是批评,不仅使得孩子学会了通过撒谎来隐蔽问题,还使家长错失了引导孩子的最佳时机。
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华彩学校的曹园长认为,如今帮助孩子们提高抗挫能力势在必行。
是啊,孩子们不会永远呆在“襁褓”里,总有一天会走出去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既然困难无法避免,那么,我们何不如把握孩子犯错的机会,教会他们接受现实,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呢?
具体如何操作呢?
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上前抱住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很伤心!”“我知道,你很生气!”“我知道,你很失落!”当我们向孩子表达了同情和理解,并教会他们这些感觉叫什么后,孩子就能很快地平复心情,并学会用语言代替不良情绪。
接下来,我们可以教孩子用“因为“和”所以“总结经验:”因为我平时练习不够、基础不够扎实,所以才会失败。“
最后用 “虽然”和“但是”接受并弥补问题:“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没有关系,以后我要增加练习,然后再次尝试”。
我相信,通过正向语言的引导,孩子将不再惧怕困难,更不会选择哭闹和逃避,而是学会积极面对它们,并思考应对措施。
契机2:当孩子做对事情时
当孩子做对事情时,我们应该积极地予以回应,表示认可,并引导他们继续发扬。
比如,刚满三岁的小豆丁主动给爸爸拿了一个小板凳。
一种错误的表扬方式是:“小豆丁真棒!“这样的表达的问题是,“真棒”是怎么棒呢?为什么棒呢?这里并没有向孩子解释清楚。
另一种错误的表扬方式是:“小豆丁真棒,主动给爸爸拿板凳!“虽然这里明确了赞扬的理由,但也只能让孩子多拿几次板凳而已。
而正确的表扬方式应该是:“谢谢小豆丁照顾爸爸。“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一方面通过对孩子表示感谢,让他知道自己是有用的人;另一方面用“照顾爸爸”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照顾爸爸的方式千千万,还有哪些方式可以照顾爸爸呢?
再比如,一家人玩儿躲猫猫游戏时,只要爸爸说“我看到你啦!“小豆丁就会惊呼着自投罗网。
我告诉小豆丁:“其实爸爸根本没有看到你,你需要坚持。你知道什么是‘坚持’吗?”
小豆丁摇摇头,瞪着好奇的大眼睛。
我说:“坚持就是,即使爸爸说‘看到你了’或者已经走到了你身边,只要他没有翻开窗帘找到你,你就不要动、也不要吱声,这就是‘坚持’!”
没想到,这种引导方式果然奏效!小豆丁不仅没有自投罗网,也没有喊叫着爆露藏身之地,而且事后还成就感十足地告诉我说:“妈妈,我坚持住了。”
还有,每当搭好的积木倒下时,小豆丁都会表现出不耐烦和气馁。我会在一旁叮嘱他,要“坚持”。于是,他会努力地再次尝试。
我相信,小豆丁以后一定会将这种“坚持”的韧劲发扬光大。
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悉心留意机会,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孩子一定会更优秀、更幸福。同时,育儿这件事,也变得极为有趣。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