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千里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一大早就看到篇文,题目是《“孩子,我为什么放寒假也不让你睡懒觉?”这位妈妈的信刷爆朋友圈》。
的确刷爆朋友圈,稍后我便在几个群、几个大号相继看到,10万+的阅读量,有位朋友说他们班级群也转了,还让孩子学习这篇文章。
但我并不认同。
之所以刷爆朋友圈,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符合多数父母、老师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让诸位的掌控与焦虑变得更合理了。
像是说:“你看,我这样逼孩子学习没错吧”。
文中这位妈妈一开始写到:
儿子,昨天是寒假第一天,早上七点我叫你起来晨读。
你赖在床上不起来,还不高兴地说:
“好不容易放假了,天这么冷,你就不能让我好好睡一会儿吗?”
我好说歹说你才磨蹭着起来,敷衍着读了一会儿书,就借着吃早餐的功夫放下学习,饭后又借着“消化”的理由看起了电视,一看就是一上午。
下午我断掉WiFi才将你逼回书桌。
你叹着气说:“命苦啊,摊上一个这么狠心的妈!”
熟悉吗?这简直就是每个家庭最常见的典型场景。
在这位妈妈看来,儿子睡懒觉、看电视、上网,都是错的,因为儿子没按她的想法去奋斗。
翻译过来就是:“我不要你认为,我要我认为”。
还好孩子能说:“命苦啊,摊上这么个下狠心的妈”。
这位妈妈则振振有词:“你所谓的命苦,恰恰是幸福”。
我就纳闷了:孩子感受不好怎么就会是幸福呢?
可能的回答是:“因为现在的命苦是通往将来幸福的途径”。
那么,你因何这么以为?
这位妈妈给了个理由: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理由简直震耳发聩!一说这话,立马就有想拿鞭子抽自己的冲动!
如下:
“儿子,你知道你的同桌航航昨天在干什么吗?
他6点半就起床了,做数学卷子!
航航妈妈说,航航觉得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理想,才92分,想趁着假期查漏补缺,争取下学期考得更好。
妈妈听到这里,既羡慕,又怕伤你自尊。”
每个人童年挥之不去的噩梦,就是你妈嘴里有个“别人家的孩子”。
而这孩子似乎是你永远无法超越的,就算快马加鞭挑灯夜战,终于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斩于马下,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别人家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根本超不完。
攀比,是扼杀孩子的第一把刀
我有些来访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考了一流大学,社会地位很好,经济雄厚,至今都是别人眼中羡慕的“航航”。
但他们并不快乐。
他们觉得很空虚、很孤单,且发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海量存在。
他们唯有继续维持光环,才会有些许慰籍,但这是个无休止的游戏,是个没有尽头的无底洞。
因为,你不能超越的正是你的欲望。
当这位妈妈在拿航航作比较时,或许航航妈妈也正在用“更优秀”的孩子与航航比。
扼杀孩子第二把刀是:为你好
最近放假,几位少年相继找到我。
他们说了自己的苦恼,说了对父母逼迫自己的愤怒,但都会黯淡的补充一句:“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
我问:“你真这么觉得么?”,他们沉默了。
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他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嫌弃自己,厌恶自己,开始不思进取,变得颓废,并把这状态归罪自己:
“只要爸妈觉得好就行,我无所谓”、“我真对不起他们,因为他们并没错”。
我在想,究竟怎样才算对一个人好呢?
黄晓明的话再次排上用场,这要看是谁的感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孩子啊我觉得是为你好,你觉得你好吗?”,你这样问过吗?
还是你觉得牺牲了时间、经历、心血、忍受了艰辛、委屈,这样对孩子,他还不知足。
你认为对孩子好,这没错,这就是你的需要,但对孩子来说,却不一定。
正确方式是:你有需要选择对一个人好,但不要期待回报。
显然很多父母做不到,他们会期待孩子努力、必须优秀、听他们的话,这样自己才心安、欣慰。
这就是重复了多遍依然引不起重视的:以爱为名的控制。
我倒想和孩子说:“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管你屁事”。
人家是否真比你优秀,真比你努力,那要去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事实上,被优秀摧垮的人,这一生都在追求优秀,但却很少认为自己真的优秀。
相反,他们更多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对自己并不满意。
优秀到底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到底做到什么才优秀?
答案是,根本说不清。
但有3个原则给你参考:
第一,是你自己觉得优秀,还是在别人眼中优秀。
这不得不提社会、文化、教育等背景,多数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形成集体的无形评判标准。
攀比不仅仅是谁家孩子,而是大家都那样,社会都那样,你怎么能不那样呢?
别人都参加考试呀,你为何辍学?别人都努力呀,你咋有心思玩?
正如这位妈妈引用到:“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假”,因为学霸放假会更努力呀。
当“比较与评判”成为社会常态时,人会丧失基本价值观,丧失自我评估的能力,更何况孩子呢。
你会用这标准衡量自己,并认为这就是自己,就应该努力优秀。在人群中奋力前行却丢了自己,因为大家都一样嘛。
一旦“优秀”是别人看起来的样子,优秀就是无止境的,就是“应该优秀”、“必须优秀”,而不是“愿意优秀”,消耗在所难免。
我的观点:“优秀”是主观体验,如同“幸福”一样,绝不是别人看起来的样子,鞋子合不合适问问自己的脚,别去问卖鞋子的人,也别管别人穿的啥尺码。
第二:优秀途径千万条,学习只是其中之一。
我儿子放假也会报班,也不会让自己闲着,学习也会和同学比较,这是常态,这是他自己的意愿,当然也是教育的影响。
作为家长,我只是配合,配合他的意愿。但我一定会传递我并不在意,因为我就认为学校生涯只是其中一条路,恕我直言,还不是最重要的那条。
我之所以配合,是因为还有一点会对孩子产生伤害,程度在攀比之上,那就是“被孤立”。
一千个人往北走,那个往南走的人很容易被孤立,很可能被视为异类,歧视无处不在。
作为群居动物,害怕被排斥是一种遗传的恐惧。
关系中,没分别心、不评判的人极少,与众不同的人更少,那些敢吃螃蟹的少数人,命运往往是凄凉的。
故此,你若不敢面对这恐惧,那就投身到多数人那里,和他们一起往北走。
但我想说的是:这并不妨碍你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往北走的,一定也有大眼界高格局之人,他们深知通往成功的路有千万条,绝不止往北走这一条。
而且要把这展示给你的孩子,用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
当孩子处在这样的氛围,他便不会被某一条路径牵绊,会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
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只有经历苦难才懂得。
只有孩子辍学在家、卧床不起、滴水不进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些要求啊希望啊优秀啊奋斗啊简直一文不值,此刻他们就只想让孩子站起来。
当生死成了大事,一切优秀瞬间化为泡影。
而当下,孩子心理问题依然有增无减,亡羊补牢啊家长们。
第三,问问自己,到底是谁的需要。
就像这位妈妈提到了自己与“张阿姨”的比较。
张阿姨和她是高中同学:“高一入学时,我俩成绩差不多。可高考时她考上北大,妈妈只考上普通本科。”
然后谈到了很多彼此的不同境遇:
自己一路坎坷、看别人脸色、各种不够好;“张阿姨”则一路凯歌、事事皆顺、功成名就之类。
我一再强调“投射”,因为不了解投射就不清晰边界。
这位妈妈有个情结如鲠在喉,如今把它扔给儿子,潜意识想让儿子替自己完成“某种使命”,但这并不是儿子的使命。
若要好好对待孩子,必须先了解自己。否则,尽管爱的浓烈,但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之所以满足你,是因为迎合与报答,如此而已。
最后问问自己,我也问问这位妈妈:
“你愿意接受自己的普通吗?你愿意接受自己是个普通孩子的妈妈么”
“你愿意接受自己是个问题孩子、懒惰孩子、糟糕孩子的母亲么?”
如果愿意,那你准备好迎接评判了吗?来自学校、老师、亲戚朋友、甚至你父母的?你能接受张阿姨和你有不同的人生吗?
如果能接受,你就会发现自己尽管很普通,但的确优秀。
也会发现儿子很优秀,哪怕他睡懒觉。
哪怕他今后像你一样考普通本科、有份平凡的工作、身边有很多“更优秀”的人,但你依然觉得他优秀,因为他就是这么认为自己的。
若你不能接受,就去奋斗、努力,让自己变优秀,而尽量少这样要求孩子。
最后,告诉你个秘密:
当你放下对自己的苛责,你就更自由、更舒展,你反而就更有机会去优秀。
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把自己活成普普通通的人。
(END)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需要授权。欢迎留言
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