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阅读的教学感悟
-----《论语》整本书的阅读
第二实验学校 王亮亮
“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2022年10月16日二十大习近平主席讲话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5000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的先祖把他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了这些传统文化中。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改善社会阅读氛围有重要意义。针对《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我具体从导读和按照学习任务进行研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适合教师整本书的教学方法。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孔子其人其书已然成为文化常识。大部分中国人都曾听说过孔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只言片语。这仅仅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所以,《论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人其书的是非对错、真实与鲜活又是陌生的。究其原因,一者其人其书,离我们当下的生活太远。二者文字古奥,读来难懂。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拒绝阅读的理由。《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犹如一座山,也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里犹如空气一般的存在。关键是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挖掘《论语》的内涵。挖掘其于现代文明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通过教学把老祖宗留下的伟大智慧发扬光大,启迪今人的智慧,直到今天的社会实践。所以,我认为整本书的阅读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整本书的阅读最早在我国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提倡从整本书解读入手,探索整本书阅读的价值。现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盛行,推崇快餐式的阅读,抹杀了人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人们养成了不良阅读的习惯,让很多人很难进行深度阅读。尤其是面对《论语》这样的著作,更是难以静下心来真正的读进去,并且有深刻的感悟。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整本书阅读中,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导读和研读。
导读。
在《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论语》,怎样才能读好、读懂《论语》。为什么读《论语》呢?因为《论语》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知识,一种思维,一套价值取向,一种文化。除此之外,《论语》里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离你不远,离你的心也许只隔了一米阳光,只要你能进入其中,一定会有新的体验和思考。可感受其光芒和温暖,这样,你的生命便增加了一些广度和深度。孔子被联合国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被定为人类的人权基础。“修身、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全世界人生理念的榜样。说明孔子的思想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除了把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另外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我们应该读《论语》,而且要完整的、深入的读。首先,其人其书有真趣。读的是一句一句的话,看到的却是一个一个的人,书里的弟子都是活生生的,各有各的特征。《论语》中的人、事、言都很接地气,都很生活化。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居于神坛。而是一个平易近人、低到尘埃里的生活家。其次,其人其书有真情,《论语》大多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对话中流露出动人的真情,让人感到感同身受。圣人孔子并非遥不可及,冷峻无比,他可爱、幽默、固执、智慧、真性情。
怎样读好《论语》?在阅读态度上,要有足够的信心,要克服懒惰,怀着一颗敬畏与温情,理性与批判之心去读,才能找到《论语》这棵智慧树上的智慧果。
在阅读策略上,跳读与证读相结合。基础阅读和分析阅读相结合。《论语》成书年代已久,文字障碍和陌生的文史知识多,因此,指导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暂时跳过,先把能读懂的地方读了再说,不要在一处钻牛角尖。一旦读懂的地方多了,便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然后,再回过头来读,当时不懂之处,也许就明白了。跳读之后可以证读,就是读了后面的相关内容来求证前文当中不懂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对个别细节的纠缠,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可以保持阅读的快感。拿到《论语》全文之后,不要急于看书的正文部分,引导学生先看导读部分,接下来是看书的目录,弄清《论语》的篇章数目。这样做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全书的内容。整本书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四大板块,四项原则,一个目标。两个关键指的是内求仁,外依理。四大板块指的是论为学,论为人,论为政,论天地鬼神占卜。四个原则指的是忠、恕、孝、悌。一个目标是成为君子或者士。各篇各章的内容可以互证互解,所以,很适合跳读和证读相结合的方式。关于基础阅读和分析阅读相结合,我是这样做的。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将学过的有关字词和知识先做一个简单的注解,先从目录入手,了解整本书的框架结构。做到这一步后进行分析阅读,寻找书中的共情,进行审辨和批判,结合工具书,把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查阅。首先,进行浅显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书中那些与自己的经历或者情感倾向,知识倾向相契合的部分,吸取自己能够接受读懂的知识,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谱系。另外,也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也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核心进行阅读,比如可以按照仁、义、礼、智、孝、悌、忠、恕等主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
二、按照学习任务进行研读
《论语》是一个知识体系,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了解、朗读、积累、整合。具体来说,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几个阅读任务:
每天大声朗读三则,背诵一则。
选取40则与自己的经历或者情感倾向、知识倾向相契合的内容,摘抄原文、译文、点评。并联系生活与学习谈谈你的理解。
3.《论语》中为后人留下了100多个成语。请同学们把他们找到,做成一个表格,并且列出出处。这样,学生不但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对于成语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4.《论语》当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让学生参与,把小故事变成课本剧或者舞台剧或者小品等形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演绎,这个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一举多得。
5.利用一张当代的地图,请学生分组进行绘制孔子14年来周游列国的去程和返程。这个任务更形象、更直观的让学生看懂孔子的游历路线,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6.孔子门下的得意弟子很多,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位收集资料,为他写一个简单的传记。
7.《论语》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有些不同,找出来,整理有歧义的语录。锻炼学生深入学习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很好的作文素材。
8.如果孔子穿越到中国当代的社会,展开你的想象,他将如何自处?后人会对他有怎样的评价?谈谈你的假想和推测,这是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主要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学知识与当今时代的联系,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感受孔子的伟大思想魅力。
以上便是我针对二十大习近平主席讲话中谈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及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读整本的书。”的一点教学感悟与教学实践。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上表现得最为鲜明。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即使时过境迁,他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他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他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正如习主席所讲,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毁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们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尤其是身为人师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