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热,静胜躁,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美的器物其实都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能盛物的容器其实是空虚的,但它能包容万物,直到极点表现出的是弯曲,巧到极至表现出的是笨拙,极其善辩的人表现出的是木讷。身体的运动可以驱除寒冷,冷静的头脑可以避免冲动,清静无为的思想才能让天下安定。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成与“缺”是一对相对的名词,成为强,缺为弱,按照老子的知强守弱理论,完美的器物下一步就走向衰老和死亡,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表现。而有缺陷的器物下一步就走向完美,是一种保有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因此只要做到守住缺陷,不追求完美,器物的作用就会永不衰竭。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只有空虚的器物才能容物,大海只有保持空虚谦下方能容纳百川,人只要能做到虚心,就能永远进步。只要永远守住空虚,器物的作用也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话仍然是讲老子的弱用之理,要想伸展就必须学会弯曲,屈是富有力量的表现,而直是力量用尽的表现,引申到国家治理上,屈就是韬光养晦,为一展宏图积蓄力量。“直”,“巧”,“辩”都是人们追求的完美品质,“直”就是正直,“巧”就是聪明,“辩”就是说教,人们喜欢的“屈”就是退让,“拙”就是愚笨,“讷”就是木讷。凡人们喜欢的品质一定表现出自我逞强的特质,凡是人们不喜欢的品质一定表现出谦虚守弱的特质。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躁为动,动的反面是静,静下来就会觉得很冷,而动起来反而能驱除寒冷。这就是以动制静。反过来,冷静沉着的思考就会给发热的头脑降温,这就是以静制动。
本章也是自《道德经》成书以来极富争议的一章,我个人认为后世的释家大多误入歧途,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本意,因为“道”是自然的存在,它原本就无知无识,无爱无恨,更没有有用无用的区分。我个人认为本章是老子用他的“道”来颠覆世俗的观念。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按照老子的一贯主张,万物原本就是自然的存在,根本就没有完美和缺陷,也就是说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是人类将万物划分为完美或者缺陷的,自从有了完美的标准后,人类就开始疯狂追求完美,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皇帝,当了皇帝想不死,所以永无止尽,这一句应该是老子对世俗社会无止尽追“名”的批评。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是说人类社会自创造了“实”和“虚”这两个相反的概念以来,人类社会求“实”的欲望便不能止步,有了小钱想大钱,有了大钱想娶小,有了一个还想两个,这就叫欲壑难填,永无止尽。这句应该是老子对逐利行为的批评。
后面几句中的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静身躁,寒与热,这些概念都是人为的观念,它们原本无名无姓,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将它们区分成对立的两个区间,天下从此不得安宁。最后老子劝人们回到清静无为的大“道”中来,只有从这里才能得到真实,自然,安宁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