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其真正的贡献其实在于易经。众所周知,孔子基本上是一个述而不作的人。
尽管其精通诗、书、礼、乐等诸经,但是他只是转述,并没有自己思想理论上的专门著作。
但是,在易经方面,孔子则作了《易传》,又称《十翼》,将自己的思想作了尽情发挥。
易经的原始作用是用来卜筮,一直以来是被统治者垄断,神秘而不可知的。
到了孔子,其实行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始将易经的知识公示于天下。
孔子在韦编三绝之后,终于发掘出易经中形而上的终极原理,亦即是阴阳之道。
所谓阴阳之道,亦即是生生之德,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亦是哲学上的最高智慧。
把易经从单纯的占卜功能升华到哲学上的最高智慧,这就是孔子的真正贡献。
孔子是一个一生在求道(学道、修道、证道)的人,他特别看重自己的智慧。
所以他说自己是“吾道一以贯之”,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称自己是天赋使命,“斯文在兹”,并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学(道)也”。
孔子十五学道,三十有小成,但到晚年接触易经后,其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天命所归。
所谓天命,即是道也。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亦是五十岁学易经后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道”。
那么孔子发现的“道”究竟是什么?
就是孔子在《易传》中(周易.系词上)所说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虽然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凝聚了易经的最高智慧。
因为这句话里,包含了“变易、简易、不易”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为什么?
凡为将相者,必通易经。而明白易有三义,则是学易的入门之径。
所谓变易,是从时间上来说的。
易,字形为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一阴一阳意为日月交替变化。
易经中特别强调“时”的作用,所谓“时之义大矣哉”,孔子本人亦被看做是“圣之时者”。
宇宙万物,都在时间的潮流里不断变迁,无一例外。时间,其本质即是变易。
所谓简易,是从功能上说的。
易经里面只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阴爻、阳爻,犹如计算机系统只有0和1两个符号一样。
而易的功能亦最简单不过,即是阴爻和阳爻的相互转化而已。
阴阳互转,而宇宙万物得以生成,这就是道的妙用,亦即是“生生之德”。
所谓不易,是从本体上说的。一切皆变,唯变不变,不变的就是本体。
易经本是用来占卜的,但孔子赋予其哲学上的最高智慧,充分发扬了其形而上的原理。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是永远不易的真理。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易经中“阴阳虽万变而不离其宗”的道。
换个说法,易的本“体”即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终极原理,是不变的,这是“不易”之义。
易的功能是形而下之器,器之“用”看起来无穷无尽,究其实仅为简单的阴阳之变,这是“简易”之义。
易的形即是相,相者,时刻处在变化之中,这是“变易”之义。
所以,变易者,相也;简易者,用也;不易者,体也。
孔子精通易经后,明白到宇宙人生皆是时间创造,所以提倡“与时偕行”。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即是孔子对时间变化不息的无限感慨。
易经与佛学有相通之处:一是就变易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二是就简易来说,一切唯心造;三是就不易来说,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易经原本只是一块璞石,是孔子及其弟子将其精心打磨,再刻意雕琢,卒之成为传世宝玉。
所以,很多人认为易经既然原是卜筮之术,即是糟粕,应该舍弃,这种思想是绝对错误的。
哪怕是一块普通豆腐,经加入人参、鹿茸、鱼翅、燕窝等极品之物同煮后,其亦能成为极品。
经过孔子的智慧加工,易经已远非占卜之学,而升华成中华民族最高的哲学智慧之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