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远离大城市的偏僻乡村,我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我们的童年记忆是多彩和美妙的,虽然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玩具也没有礼物,但我们依然可以编织欢乐。
在我小时候,村里人口不算少,当时还没有人进城打工。平均每家至少有两个小孩,学龄前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大一点的带着弟弟妹妹,满村里疯玩。攀墙、上树、爬柴垛、和泥玩土……一天到晚弄得衣服上全是土,还乐不思蜀。
童年的游戏有很多种,虽然整天是在土里摸爬滚打,但是那也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有很多游戏,其实大江南北的人都玩,只是由于地域和风俗的不同,被改编成更具地方特色的游戏了。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童年时玩过的部分游戏,顺便缅怀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一)踢毛毽
每到冬天,我们这些草原上长大的孩子们都衷情于踢毛毽的游戏。毛毽子是用一块儿熟好的羊皮包上几枚大小相同的铜钱,再缝制而成的。在我的家乡内蒙古,最不缺的就是羊的副产品了。我们通常要挑那些毛又白又长的做皮袄的边角料做毽子,剪下一个圆片,确保足够盖上几枚铜钱。首先要将铜钱用厚实的布包起来并缝线固定形状,有点像做包子,然后把“包子”捏口部修剪整齐。这时将提前剪好的羊皮拿来,羊毛朝向外面,盖在“包子”上方,顺着其圆周的边缘,与布料紧紧地用针线绷上,一个羊毛毽子便制作好了。把它放在炕席底下压平,再用梳子将羊毛梳理得又长又直,整整齐齐,就可以出去炫耀和比试了。
那个时候,村里的孩子都踢羊毛毽子。铜钱的重量、羊毛的长短、缝制的水平都会影响毽子的质量。我们往往会选择村子里最热闹、最开阔的地方玩踢毽子的游戏。因为那里参与游戏的人多,围观的人也多,玩得最有意思。踢毽子的规则大概是分单个比赛和团队比赛,看谁踢得数量多或者规定动作谁最先完成。踢毽子的运作按照接触毽子的部位可以概括为几种,用脚内侧踢,用脚外侧踢,用脚背踢,用脚底踢。按动作花样也可以分单脚踢,双脚踢,脚不落地踢,以及从身后踢(也称为打鼓)。冬天是最适合踢毽子的季节,我们穿着自家做的条绒棉鞋,鞋帮厚厚的,羊毛毽子里裹着的铜钱发出凌空的脆响,雪白的毽子在我们的脚上自由翻飞。欢笑声总是不绝于耳,在寒冷的北方,这别有特点的游戏让我们丝毫不觉得冷,只要踢上一会儿功夫,周身上下便是热血沸腾。我们常常玩得废寝忘食,直到大人们找了过来,才不得不解散,各自恋恋不舍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