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他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提示一: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
他是三国英雄中少有的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其间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曹操的复杂面孔。
一初出场时先声夺人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作者对曹操年青时的行为品性下了断句: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展示这种品性,小说特意引了一段曹操幼时的故事,可以引发读者从小看老及曹操奸诈的联想。上下文讲的是各方军阀对黄巾军的剿灭,本与曹操的家世、过去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无关,那么这种写法是烘云托月,这种写法给你带来鲜明的曹操奸诈的感觉。
二、一鸣惊破世人胆
曹操第一次使世人瞩目的行为是自荐行刺董卓,比起只知道掩面大哭的公卿,他是有胆有识、英气勃发的,虽然行动失败了。
但是曹操远没有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简单,紧接着立马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故事:残杀吕伯奢一家,集中表现了他的奸雄气质。作者借曹操之口说出一句千古“名言”:“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责我。”
三、笼络人才的绝世高手核心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满宠
核心外姓武将:许褚,典韦,张辽, 张颌,徐晃,李典,曹洪,乐进,于禁
树立榜样:典韦
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又设祭,祭典韦。操亲自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皆感叹。次日下令班师。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拜师淯水
却说曹操至许都,思慕典韦,立祀祭之;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 ——第十七回
(一年以后)且说操军缓缓而行,至襄城到淯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祭典韦毕,方祭侄曹安民及长子曹昂,并祭阵亡军士;连那匹射死的大宛马,也都致祭。
——第十八回
毛宗岗评道:“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争取失败的:关羽
关羽解印而去
闻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杀的都是曹操的人)后,他的反应是大度、明智
四、在与许攸的对话中,“下意识”说谎
五、借人头压众怒、割发代罪
“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及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袁术手下)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
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承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其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讨伐张绣)。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沈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这些表现既奸诈又可爱
六、鸟之将死,其声也悲
“群臣奏曰:「大王当命道士设醮修禳。」操叹曰:「圣人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孤天命已尽,安可救乎?」遂不允设醮。
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
毛宗岗认为曹操临终牵挂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也是一种“虚伪”,目的是告诉天下人自己不曾篡位汉室。
七、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有复杂的面孔,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