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有众多的职业、行当。
历来就有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等说法。
三教,在《北史·周本纪》中是指儒、道、佛。
三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包括儒、道、佛在内的多种教派,因为“三”“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泛指“很多”。
九流,在汉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者流,这些都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思想流派。
在以后的历史演化中,原有的流派分化,又有许多新的流派形成。流,又有“品”、等级之意。关于等级的明确规定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的社会结构中各阶层的地位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这三教九流中都有许多江湖人物。可以说,跑江湖的是文武雅俗、医卜星相、摆摊卖唱、僧道医丐、隐士仙童,各色人物都有。
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是古代战场的两种阵势,后来成为形容变幻莫测、花样繁多的一个成语。但是,江湖上的五花八门,除了花样繁多之外,又有具体含义。据近人连阔如《江湖丛谈》记载,明清以来江湖上比较通用的“五花”如下。
金菊花:指卖茶的女人(金菊花也是一种茶)。
木棉花: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的歌女,即卖唱的。
火棘花:玩杂耍的(属于八门中李门)。
土生花:挑夫,是脚行的一种。
像江湖上的许多提法一样,五花也只是约定俗成,并无准确的来源,许多提法无法给以明确解释。特别是流行在江湖上的一些行话、隐语、黑话,更是如此。
八门的提法有多种。
在众多的提法中,比较全面的是清代汪康年在《汪穰卿笔记》中的概括,他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五花八门中的江湖行当概括为八种。
走江湖者有八种,系九经、十八皮、四李、三瓜、七风、八火、五除、六妖。
也就是说,八门是经、皮、李、瓜、风、火、除、妖八种。而且,每一门类之中又有许多种类。
九经,就是说经有九种。十八皮,就是说皮有十八种。
——摘自韩鹏杰《这才是江湖》
这方面的书看得不多,关于古代职业,虽然星星点点知道些,被作者洋洋洒洒随手捏来的知识储备惊叹到了。
从《道德经说什么》到《这才是江湖》,到今天开始读的《庄子说什么》,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学识的渊博,阅读量特别惊人。
有人看书,越看越通透。我仿佛还在迷雾里寻找着什么,只是很确定的一点,以前的不少想法,被推翻了,有些执念,好像在逐渐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