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于鲁迅笔下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麻木,愚昧,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的雇农。他精神上的胜利,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而这种劣根性也扔深深存在于新时期的国民素质中,我读阿Q正传,读到的不仅仅是阿Q,更于阿Q身上照见自己,也照见曾经与之相逢的阿Q们,他们依然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体里。
首先,是何种生活环境塑造了这样一个阿Q呢?阿Q是未庄社会里无田无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一个小人物。他姓甚名谁,从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么人家,不独别人从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他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可知阿Q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劳力者,古语有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然而在未庄,豪绅地主以至地保、闲人,都把他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时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时就随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无端打骂阿Q而受到责难。豪绅地主甚至还可以以某种借口把他驱逐出未庄,不让他回来。这样阴暗的未庄事实上代表了当时封建政治经济严重黑暗腐朽的未庄,而阿Q则是一个饱受欺凌,四处颠沛的奴隶。于是“精神胜利法”自然而然在阿Q身上孵化,不管肉体上受到多大的侮辱与折磨,他似乎都可以在精神上说服自己,这看起来着实可笑,又让人着实有些怜惜他。如若他真是赵太爷的亲戚,那别人是不敢如此这般羞辱调戏他的。他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存在,鲁迅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塑造了一个下层人物辛酸悲凉的形象,更拔高了一个层次将他因为下层人物这个形象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劣根性也刻画的淋漓尽致。
其次,阿Q的形象究竟可悲又可笑在哪里?
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为荣。
自轻自贱: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于是阿Q又在精神上胜利了。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欺软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贱的小人物,身体瘦弱、口才也木讷,不论打架还是骂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于是阿Q在于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先估量对手的力量,专门捡软柿子捏,木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过也骂不了的,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典型的欺软怕硬的行为,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其三,阿Q身上的劣根性是如何映照在国民身上?
自阿Q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种劣根性是深深植根于国民身上的。1.总是有人看不起别人的成就,用鼻孔瞧人,总说他有什么了不起!总以为自己如果努力便会一夜平步青云。这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为自己的懒惰为自己的狭隘找个借口罢了。中国人不想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总是要做一个合格的看客。大多数人总喜欢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点去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做。前不久引发热议的马拉松选手被递国旗干扰比赛事件, 马拉松在终点前,不许除了选手以外的任何人进场,这本来是常识,但因为递的是国旗,于是大家就忘了对错。选手没有接过国旗,一大波网友不依不饶在运动员微博下追问,为什么不接国旗?为什么不爱国?以国家道德绑架何引丽,嘴上控诉声讨着运动员有多不堪,而不问自己能披着国旗跑多远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妄自尊大呢?国民的2.阿Q善于自轻自贱也乐于自轻自贱,如我们许多人,汲汲于功名利禄,甘愿自轻自贱,甘愿在那些世俗眼光里职位更高权利更大的人面前奴颜媚骨卑躬屈膝以换取被提拔的资格,更有甚者可以牺牲尊严,然后转过脸来安慰自己我这是为了我的大好前程,值得值得!在名利场的觥筹交错中学察言观色学见风使舵并不是什么值得艳羡的事,我只觉得他们可笑。这难道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重演吗?阿Q是旧时代的产物,他悲剧产生于那个时代给他赋予的压榨于逼迫。而当今国民于新时代,为何劣根性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