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学生返校,家长忙碌。比如有家长问,“开学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铺天盖地,许多家长也都帮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我财力有限负担不起,我很纠结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有无能为力,我该怎么办?”
应当说,关心孩子学习,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增强孩子在这个时代的竞争力,是一个普遍现象,反映出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并不是一件坏事。
至于是否给孩子报个课外班学习,这是一件具体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人会说当然得报,人家都报咱不报,不就落后了吗,再说报了就比不报强,也有人会反对报班,认为能把学校课程学好就很不错了,贪多嚼不烂,还是好好跟着老师学才对。
这样的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对于报班这个事情给个主观解释,不同解释意味着不同答案,甚至同一个人听了不同解释随即有了立场变化。
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类似提问的家长回避了关键所在,那就是这个问题的回答者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家长自己,更不是不相干的其他人。
谁的问题谁解答,谁的问题谁负责,这原本就是常识,可是家庭教育中,作为殷切期望的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不留神就代替孩子提出问题且积极回答问题,完全不把当事人的孩子放在首位,这才是问题所在。
类似有个例子,家父是上世纪60年代“公办转社办”的那一批老教师,前几年政府要办理补助,不过证明资料繁琐,费时又费力,而且补助金额很少,家里人意见不一致,最后有明白人提出来,这个事的当事人是老人家啊,要征求他的看法才对,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同理,是否报名兴趣班或辅导班原本就是孩子事情,家长可以提出问题,孩子也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至于答案的给出,家长负责启发引导,至多建议,孩子负责最终决定,至于报班效果如何反倒其次。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这个过程就是交流沟通,也是锻炼自我负责能力的机会。
为什么家长不愿意或者不敢直接询问孩子意见呢,我想有这几点:
一是家长预期孩子不会报名,征求意见一定会反对。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孩子有个人看法,家长是尊重孩子还是强迫孩子,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即便强迫孩子报名学习,效果如何不言而喻,显然家长在回避。
二是反映出家长焦虑情绪。学习需要自觉,尤其优秀成绩的获得,需要孩子较强的内在成就动机,而不是依靠家长威逼利诱,急切希望孩子报名而四处寻找同盟,这是家长内心着急慌乱的表现,自己内心不安,不相信自己,从而不相信孩子,急着替孩子选择。
三是要反思家长的思维与行为模式。遇到事情时候,是面对还是回避,是遵循所谓正确还是确保有效,是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孩子是否报班就是试金石。不考虑孩子想法,坚信正确的做法比有无效果更重要,暂时自我得到安慰不顾及是否打击孩子学习兴趣,这是问题所在。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启示:
1、我们如何与孩子打交道,投射出我们如何与自己打交道,以及日常如何与其他人打交道。
2、观察方式决定了观察结果,站在自己角度还是别人角度看事情,决定了观察结果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千万别因为报名兴趣班,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