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肩印象
提起垫肩,总让人想到父母年轻时的那些旧照片,陌生又熟悉。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时尚潮流再度进入中国内地。1988年,毛阿敏穿着最时髦的大垫肩套装登上春晚,这令我们的父母辈印象深刻,一时间垫肩时装火遍全国。
其实在早在1940年代的中国,垫肩就曾是时尚的宠儿。
张爱玲在散文《气短情长及其他》中曾写道:
「许多女人用方格子绒毯改制大衣,毯子质地厚重,又做得宽大,方肩膀,直线条,整个地就像一张床——简直是请人躺在上面!」
张爱玲对时尚风貌的描述非常诙谐而精准,也许现代人会觉得这是有着夸大的成分,不过这的确是1940年代中国垫肩风潮的真实写照。
宽大的垫肩塑造了「强势独立」的女性轮廓,成为战争时代「女性力量」的标志,风靡长达将近十年之久,「中国垫肩流行史」却是一度被我们忽略。
美人香肩
「美人之肩,以垂为美,平者次之。」自古以来,中国古典美人讲究「削肩膀」。曹子建《洛神赋》中说的「肩若削成」,便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美人肩」的标准。
历代古画中的美人,长颈削肩,头颈斜坡而下,没有棱角,这被称为美肩的极致,这样的审美延续千百年,从未动摇。
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的旗袍仍以平面剪裁为主,服装轮廓强调线条流畅、行云流水,立领、连肩袖所塑造的肩颈效果依然延续「长颈削肩」的古典审美。服装在于展现自然肩部的曲线之美,无需多余缀饰。
初现端倪
一贯风格新奇、无畏的时装设计师Elsa Schiaparelli,擅长将前卫艺术家们的作品融入时装之中,她的作品极具超现实主义色彩,甚至令Coco Chanel相形见绌。1930年代,Schiaparelli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Salvador Dali创作了极具颠覆性的「龙虾裙」与「骷髅裙」。
1931年8月,Elsa Schiaparelli推出了她的秋冬系列,首次将垫肩引入女装,这在当时是十分突破的尝试,重新定义了女装的轮廓,也令时装评论者们大跌眼镜,《英国时尚》杂志将其形容为「僵硬士兵轮廓」。
1932年,好莱坞著名戏服设计师Adrian Adolph Greenberg受到Schiaparelli女士的影响,为电影《Letty Lynton》中的Joan Crawford打造了肩部装饰夸张荷叶边的礼服裙,塑造了自然优雅的宽肩轮廓。
蓬大的荷叶边肩饰,夸大了肩部的体积,将人们的视觉重心转移到上半身。通过视觉比例的调整掩盖了Joan过于凸显的臀部,将身材修饰的更加完美。
这种夸张的荷叶边肩饰风靡了好莱坞,也开启了宽肩风潮的序幕。
好莱坞时尚的不断冲击下,强调肩部装饰的女装在30年代前期的中国一度流行。中国女明星们也穿上了这样新式的裙装,肩部层层叠叠的纱料做成荷叶边,塑造了轻柔朦胧的宽肩效果。
宽肩革命
随着二战的爆发,东西方社会一直处于动荡阶段,战争迫使女性无暇顾及浮华的服饰和纸醉金迷的生活。男人们征战前线,女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代替男性进入社会参与工作。
战时物资紧张,面料匮乏,衣长缩至膝盖以下,女性时尚趋于实用化、功能化,设计简约、利落,表现出更多男装元素。人们崇尚军人的威武英姿,「军服式女装」一度风靡,这符合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1945年影片《欲海情魔》中Joan Crawford的极致宽肩造型,树立了标志性的icon形象。Joan凭借此片拿下奥斯卡影后,这使得宽肩风潮达到顶峰,一直席卷至二战之后。
横向延伸的夸张肩线,在肩点处呈直角式骤然下落,形成方正尖锐的肩角轮廓,宽肩线条在腰部收窄,塑造出极具张力的倒三角廓形,显示出夸张的肩腰差,惊艳又荒诞。
垫肩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女装特征,设计师们通过放大女性的服装轮廓来展现女性的社会重要性,这一刻垫肩被赋予了「女性力量」的社会意义。
愈发极端的垫肩同时唤起了女性权力,方正平直的宽阔垫肩使得女性轮廓更接近男性,这让女性看起来更加强势威严。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直角式」的垫肩化身角斗士的盔甲,是一种自我保护与心理慰藉。
别样风情
1930年代的浪漫浮华已不再实际,
1940年代中国女人的旗袍开始逐渐简化。
盘扣显得有些多余,被去除,实用、方便的暗扣、各种西式开襟被大量采用,经济、耐用的人造面料、呢料等成为战时最佳选择,轻松、世俗的碎花、写实花卉图案成为主流,40年代后期侧拉链在旗袍上逐渐广泛使用。
进入1940年代,旗袍开始缩短,下摆及膝,小开衩,露出整个小腿,这样的款式十分方便行动。30年代,束缚脖颈的硬高领被抛弃,40年代前中期,极低的领子一度风靡,轻便灵活,进一步解放女性的身体。
此时,旗袍里也装上了厚厚的垫肩,中国女人的肩膀第一次开始高高耸起,打破了千百年来古典美人的削肩审美。各类西式大衣、外套的肩膀都迅速膨胀起来,肩角呈九十度,平而且阔,当时就有人调侃:「从正面望去,像是泰山玉皇顶看日出,一颗太阳浮在水平线上。」
40年代方正挺拔的垫肩,改变了中国女人的身体姿态与精神面貌,一扫20、30年代弱柳扶风的颓靡之态。
当时风靡一种极为接近西式裙装的旗袍,常做成圆筒领,全暗扣的隐形肩部开襟,旗袍里装入宽厚的垫肩,搭配紧口的长袖,袖口一排小扣收紧,样式非常摩登,外观极具时装味道,这样的款式也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战时需要纷繁的花色来调剂,之后素色呢料又风行一时。人们担心素色呢料做成的衣服太过单调,于是别出心裁的在肩部、前襟处加上装饰,打褶、刺绣或是用线盘出各种图案,这是40年代颇具特色的装饰手法。
1940年代的中国女性时装跟随西方,却又有别于西方。虽然旗袍的外观与西式裙装相差无几,但精巧的立领与下摆两侧的小开衩还证明这依旧是一件旗袍。这种中西合璧、亦中亦西的时装巧思,成为战争时代中国女性时尚的「别样风情」。
1940年代的中国女性拥有了更加独立、昂扬的面貌,垫肩使得女性的姿态更加挺拔;审美风格愈发健美、丰盈;妆发也更加明艳、大气。战争时代正是需要这样散发生命力的蓬勃美感。
战后余音
二战后,1947年Dior先生推出New Look系列重新定义了女装轮廓。自然平滑的肩线,紧束的纤腰,裙撑支起的宽摆裙,极度强调女性化的轮廓再度回归,去除了宽阔的垫肩。
上海的时尚与巴黎同步,New Look风潮很快就传到了中国。由于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女性的服装仍然以宽阔垫肩为主,并一直流行至民国落幕。
也许因为1940年代的特殊性,人们总是忽略掉这段时期的流行时尚。真正展示这段时期穿衣风貌的现代影视剧更是寥寥无几,人们对民国时尚的印象大多停留在20、30年代, 40年代的时尚风格在很多人印象中几乎是空白的,流行近十年之久的垫肩潮流,却成了最被忽视的部分。
1940年代的时尚其实极具活力,战争时代造就出更加极致、绮丽的时尚风格。二战并没有摧毁人们追寻时尚的脚步,而是赋予了时装更多的「社会意义」。宽阔、方正的垫肩成为「女性力量」的体现,动荡年代的人们需要通过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来排解阴霾、抚慰心灵。
下面分享几套笔者自己收藏的1940年代中国垫肩时装实物,与君共赏。
时尚30年一轮回,在这里恰巧得到印证。
唤醒女性意识的垫肩时装,经历了战火洗礼的1940年代,30年轮回,在父辈之时的1980年代再度回归。30年后的今天,复古潮流大盛,垫肩时尚已然复兴,各种垫肩西装、宽肩套装强势回归,「权利女装」再次成为秀场新宠。我们曾经觉得可笑的父母年轻时的衣橱,竟成了当代年轻人的穿搭灵感来源。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下,向过去寻找灵感成为人们排解当下压抑的好方式。「痴迷于过去,并不意味着逃避当下」,复古潮流不仅仅是怀念旧时光,而是在追溯过去的同时,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未来前方的路。
策划人 / ZeqHu、廉子雎
图文 / 廉子雎
排版 / ZeqHu
审校编辑 / Hannah
本文由《创刊號FA》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