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产品能力体系中,需求挖掘,是产品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求,在互联网词汇中叫做“痛点”,那么什么样的点才能被成为“痛点”?比较有画面感的解释是:你膝盖擦伤,伤口还在结巴,你撕下那个伤疤的感觉。是不是脑海中,瞬间有了血淋林画面,让人的心不自觉一紧的感觉。我理解的痛点,是具有画面感,有直戳人心的力量。
产品怎么才能有画面感、直戳人心的力量?这样的感觉怎么像写小说的时候,进行画面描写的时候,细节与人物情绪的表达?需求和细节、人物情绪有关系么?那就让我慢慢道来.......
怎么产出“需求”
用户需求,是从目标用户中提炼出来的。产品设定目标用户,再进行目标用户进行画像定位,目标用户具有的共性,针对共性提炼出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目标用户——用户画像——用户共性——提炼需求
在这个流程中,用户的需求是被提炼出来的,提炼出来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这个就要看产品经理的功力了。这就是,”见山不是山“与“见山还是山”。
用户反馈——表层需求——深层需求——人性
产出的“痛点”不痛?
产品分析出的痛点不痛,用户需求把握不准确。产出的“痛点”不痛的根本原因在于,把自己当用户,但是其实自己并不是用户。要解决痛点不痛的问题,可以采用:细节+用户情绪的方法定位一下。
注重细节才能用户定位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但是细节太小,难以比较,怎么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举一个例子,有两个人分别说出这样的话,其中一个说,“我要成为一个有钱人”,另外一个“我不要成为穷人"。一眼看去,不都是一个意思么?那么再挖掘一下呢?“我要成为有钱人”是主动去,所处的环境中相对于“我不要成为穷人”有那么一点宽松。“不要成为”改变的强度高于“要成为”。“不要成为”是被迫的。套用到实际产品中,以减肥产品为例:“我要变苗条”与“我不要是胖子"。
以上就是差别,大家可以仔细体会。
另外,大家的需求故事一般的解构都是这样的::
• user: 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 scene: 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 Want: 他想要什么
• defect: 现在的有什么缺陷
• Action: 他需要做的行为
这样的细节处理就非常多了,以细节化want为例,我们简单设定一下需求的场景。大冬天,外面冷,不想出去吃饭,现在要订外卖。
• user:隔壁老王
• scene:外面白雪飘飘
• want:一份馄饨
• defeet:冷呀,真的是好冷
• Action:订餐
好吧,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了。
所以说,发现”痛点“的细节处理,主要针对两方面:
(1)对需求进行拆分,多问自己为什么?背后还有什么原因?
(2)针对拆分,进行是否是唯一项反问
对需求的把控的时候,不要被马斯诺人的需求理论中的那五个层次绑架了。人是会有多种需求共存的,需求是可以并存的。只是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环境才是决定人性最基本的土壤,细节就是复原用户使用环境。
用户情绪,你能掌控!
用户情绪,是指当用户在某种场景下,对产品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以手机拍照为例,现在我要拍照,我打开拍照软件,5秒还有打开。女朋友说已经摆好姿势了,手机的照相功能还没有实现。我就想,我要换手机啦。我会给这个手机的评价是:太差啦!我绝对不会再使用这个牌子的手机。这就是用户情绪。当然,这是不好的用户情绪,感知太差。
那么怎么在挖掘痛点中把控用户情绪?
痛点,之所以为被成为”痛点“是因为能知道用户所想。大多数人对超过3个步骤的操作就会觉得好复杂,所以简单,快捷、流畅就能给人以愉悦感。以上文提到的,”我要变苗条“与”我不要是胖子“为例,前者的用户情绪是期待,后者的用户情绪是焦虑。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就会有前者以"变美”为基调,后者以“改变”为基调。所以,可以打造成为两款不同目标人群的产品。
又例如上文提到的,老王订外卖,被窝里的老王情绪是懒惰的,工作中的老王是劳碌的。懒惰的情绪就是不想动,就想吃现成的东西,能端到床边是最好的。所以,可以做一个懒人俱乐部,俱乐部成员可以又有预定功能,早上起来先把我中午饭订了,11:30送过来。懒人俱乐部成员也可以分享点自己的懒故事,这是非常不错的。不知道里面能不能集结一群安徽人,传说中有这样一句,“睡不过安徽的”。还有一个劳碌的老王,就交给有兴趣的你继续思考了。
用户情绪总结起来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用户需求是一样的,用户情绪是不一样的。人做出判断,不一定是基于需求,更多的时候是基于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双十一的时候那么狂热,整个环境中都是买买买,自己不买好像自己不合群似的,买回来的东西到底是最需求的么?我看未必。
以上是我对需求的一点理解,需要与更多同道中人继续探讨,不同的想法希望能有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