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纸圣蔡伦取材地 落水宽一成"浸湿"
书接上节,不知消息怎么传的那么快,宽一落水的事不到一两天的时间,也被家在160多里外的衡山县萱洲铺的外婆家的人全都知道了。开始一听到落水先是一惊,后就开心大笑了,接着充满了期待。
惊的是:那天只是宽一他们娘仨在一起,如果还有个曾家的成年人在就好了,也就容易把话说得清。这,若是万一有个好歹,那怎么了得?!你想呀,人家几代几乎是单传的伢崽。跟着娘一起从家里出来,当娘的没看好孩子,还会有好果子吃?弄不好,也会找娘家的麻烦的,特别是对于更是被称为"怜妹子"的江氏来说尤其如此,更加知道万一孩子出意外意味着什么!开心的是,宽一这孩子,人不但一点儿事儿没有,还是蟒蛇转世,又有着令人期待的前景,简直是让人充满好奇与憧憬呢。
湘水之滨蔡伦造纸商贾云集
说起这萱洲,可是个好地儿。萱洲位于衡山县最南端,地处湘江弯曲河段西部凹岸,依江而建,因有着古河街,盛产萱草(草本植物,可制作黄花菜)而得名,是一座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
萱洲盛产萱草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时萱洲湘江边上有一大片沙洲,那茂盛的萱草就长在沙洲上,但由于后来在下游建了一个水库,湘江萱洲段水位上升了好几米,把那一大片沙洲淹没了,从此萱草对于萱洲,就成了传说。
这铺(清时为铺,现为镇)属于衡山县,在县的最南边约60里,与周边县连接,离湘乡县的荷叶镇160多里路,在湘水的西岸边,背倚青山,依江傍水;晴天时,风清月朗,景致独特,由两纵两横4条石板街构成,大多是前朝明朝和嘉乾道时期的建筑,错落相间。青砖黑瓦、檐角勾连的房屋几乎是一栋挨着一栋,独具一格。特别是祠堂庙宇庄严气派,鬼斧神工,展示着千年古镇的神韵。
古镇幽幽,湘水悠悠。河边有个码头修建于明代,是往来货物的交割地。据传,东汉时,出生于耒阳的纸圣蔡伦造纸所需材料一一萱草,就是取材于这里,所造纸张也是通过货船转运到这里的“祥隆纸栈”后,再分别发至长沙,武汉、开封、江宁等地。可谓是贾商云集,通江达河,极其繁荣。一度引来乾隆巡幸,更使这春江弯月市井味浓的小镇名声大噪。
一弯春江月,千年萱洲铺!此地不仅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穿越古镇石板路,犹如走进一个古朴幽深的历史长廊,这里浓缩着古镇的沧桑变迁,蕴藉着古镇的风土人情,一个个尘封已久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一一在眼前展现:闻名全国的衡山窑,那“以釉代彩”的神奇工艺叫人赞不绝口;宋朝丞相欧阳芳的家庙金莲禅寺岿然而立,过去的王侯之庙,如今布衣也可出入,好不随和;乾隆皇帝下江南遗留的三圣祠,清风明月,照之辉煌如旧;古今气息,慨然俱来,流淌着几多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虽斑驳陆离,但仍具风流韵味。
在呈井字形排列的萱洲古街上,若是到了端午节前后,当地盛产的桃子、李子、黄瓜从街头摆至街尾,到处是人头攒动热浪滚滚汗气扑鼻,在中间仅留下够两人行走的空间里,长长时排着长队,侧身擦肩方可避让通行。若到墟市时,更是人流熙熙攘攘,接踵摩肩,非弄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方可。此时的人们,即便是拥挤也不生气郁闷,面是笑容满面,好象享受着这一切似的。
另外的区域,有买卖小猪、鸡鸭鱼肉的;也有买卖树木、农具和生产生活工具的,甚至漫延到了山下河滩上;铁匠铺、弹匠铺、染匠铺向左边延伸;包子铺、米粉铺、副食店朝右路发展,煞是热闹。
花海诱人一线天街步步高升
铺上还有一景不得不提,那就是令其大放异彩的“萱洲花海”。春光明媚时节,拥抱萱洲铺的是一片灿烂的花海,那粉红的,是桃花;那雪白的,是李花;那金黄的,是油菜花;那橙黄的,是一轮落日。清风徐来,花香扑鼻。这些花迎着阳光挺立,随风摇动,一束束,一团团,一簇簇,层层叠叠,与夕阳交相辉映,将古镇镀上了一层神奇绚丽的色彩,清灵灵的湘江将这种画面倒映在水里,可谓千种姿态、万般风情。
古镇、花海、人流;人流、花海、古镇,这是传统人文的交融、映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若于冬日,乘船行至渡口,仰视时则会看到吊脚楼上有几位老人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若登石阶而上,则是一条丈余宽的街道,从南端延伸至北面,悠长而又寂寥。若阴雨绵绵时节,则又得遇萱洲古镇雨巷中那种迷漓的景致与意境。
平时里,街道两旁是屋檐搭屋角的店铺,挡住了春日的阳光,抬头一看,中间只有“一线天”;街道铺满了青石板台阶,层层而上,犹如传说中的“天街”般,神秘而幽远。
萱洲铺上的大户易家院子的主人——江良济
铺上有家大户,就是易家院子的主人:江良济。
在富庶之地萱洲铺的江家,原也是从江西迁居过来的,已在此处繁衍生息了十六代,经过多代勤俭持家、长期积累,也逐渐的成为本地有名的大户。
到了江良济这代,已是殷实的耕读之家了,也已取得了秀才之名。但,江良济本就生性豪爽、行侠仗义,不仅热心族内公事,对外人也是热情好义、疏财助困,甚至将祖上分家时的财物散开助人。家产虽有所减少,但仍可轻松度日,深得世人尊敬。由于再行科考时不顺,也就不再热心于八股,就开门办起了私塾以课子教书为业。
江良济(1750——1835),字沛霖,号云峰,行聪六。原配刘氏,1750——1778,早殁;生二子。长子江明盛,字永熙。次子江宾盛,字永燕(通十舅)。续娶熊氏,生子(三子)江如盛,字阜盛,又字永董(南五舅);又于1788年生一女。
命硬得生"怜妹子"江家有女初长成
此时,家境逐步在没落时段,儿女们在成长时期也因渐渐日紧的境况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多年,小女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不少的历练,逐渐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且干练能干的少女,慢慢成了待字闺中的大姑娘。虽然如此,该女的出生、成长却并非一帆风顺,如果不是命大,还差点没了性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旧时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里,特别是在那时还未得开化的湖南,更是有一个惨无人道的风俗,为祈求家族繁衍生息,尤其祈祷生产男丁以保香火不断,在不少的家庭都发生了丢弃女婴的现象,对于偶然生存下来的女婴,就被称为:“怜妹子”。
江氏家族原籍江西,后来迁到湖南衡山,江家的第十二世祖江嘉爵死后,葬在一个叫“仙女袒肤”的地方。后来,也不知是那个多嘴的风水大师,非要说江嘉爵的葬地不吉利,如要想保后世子孙平安,就必须要“洗女”九代。所谓的“洗女”九代,意思是说其后的九代人,凡是头胎为女孩的一定要弄死,否则会家族就不会兴旺。
不幸的是,该女出生时正是父亲江沛霖的头胎,按辈分,小女婴是江家的第七代,按照“洗女”九代的说法,女婴一出生就注定了要死亡。没有办法的江沛霖,只能依照祖宗定下的规矩,在女儿刚出生时就将其狠心地丢到床下,企图冻死她。可没想到,女儿命大,虽然一天一夜在寒冬腊月里,依然还顽强地活了下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本就心地善良的江沛霖,看到仍存活命的女儿后十分惊讶,顿生怜爱之情,于是他就不顾祖宗家法,狠下心来,不管以后怎样,决定不再“洗女”。因为女儿刚出生便遭遇了这样的大灾难,所以江家给她取了个小乳名叫着“怜妹子”。这也符合传统社会里认为孩子取贱名易养的习俗。
江氏女嫁入荷叶塘勤俭持家亦有方
家住衡山县萱洲的江良济与相隔160里的湘乡县荷叶塘的曾玉屏都是喜好结交之人,且都在当地深受大家所识,并享有盛名;在双方父辈之时就有交往,加上二人禀性相近,自是交往更加频繁,渐渐建立了深厚的交情。虽依当时的情况来看,江家的家境更为富裕,江沛霖虽无功名,却以轻财好义闻名乡里,为人也不势利,就看中了曾玉屏的儿子曾麟书,也就将大其子五岁的女儿许配给了他的儿子曾麟书。由于此女生来贱屑,只以小名留世。从有限的史料中得知江氏比曾麟书年长五岁,因曾麟书排行老四,所以人称江氏为“麟四嫂”,还以“怜妹子”为人所知,但因其尊贵再无人再称此小名。
封建时代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妇女的名气再大、功劳再高往往都不能流芳百世。按照传统思想,妇女在家族族谱中也是不能记载名字的,只有一个姓氏。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女性被埋没,只以“某某氏”称呼存世。虽是贵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母亲,也只能以江氏留世。
到了约定的婚期,嫁到曾家。之后,江氏与丈夫曾麟书两人操持家务、勤俭持家,曾家在他们的经营下更有起色。江氏因是大家闺秀,家教甚严,也深受其父影响,虽未进私塾之门,也因家塾识字一二,所以她的贤惠亦是远近闻名。
更为重要的是,江氏到了曾家以后,为曾家生下了五男四女,这对香火一直不太旺盛的曾家来说,无疑是有大功的。江氏不仅生育了九个子女,在教育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她常对曾麟书说:“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一贾。吾劳于内,诸子劳于外,岂忧贫哉?”
宽一会跑后,就经常于衡山湘乡之间往来,有时在萱洲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也住不够,尤其是受到外公江沛霖和三舅(南五舅,与母亲江氏同父母,不似另外两个舅舅是同父异母)的宠爱。特别是小宽一刚刚的开蒙就是在外公的私学里。对于心智未开的小童来说,第一任的老师是最易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天资与禀性的了。
一次,宽一又随母亲到萱洲小住,返湘乡时,江沛霖亲自把女儿和外孙送到家。
曾星冈知悉后非常高兴,马上让家人备下酒菜,父子俩一起热情招待亲家,姑爷在席间也不停的向岳丈敬酒。
麟书也开了私学,于是也就借机向岳父请教治学经验,江沛霖趁机打开了话匣子:“贤婿,孔夫子一部《论语》博大精深,令我辈受用不尽。圣人育才真谛,其实也就一句话:‘因材施教’。学生的资质各不相同,如子路勇,子贡智,颜回迟,子羽丑,夫子根据各个学生的资质和特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故此弟子三千人尽其才。如今,宽一(曾国藩)记性不好,这是宽一的资质和特性,你就不能性急,只能抱定勤能补拙的宗旨,别人读五遍,你就教他读十遍二十遍,我就不信他还学不会!长此以往,必有所成!”
曾星冈最敬重读书人,对秀才亲家尤其敬重,听了亲家公这么说,赶紧对儿子说:“麟书, 你好好记住岳父的指教,让宽一十遍二十遍读,哪怕三十五十遍也不放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发狠心,就是生铁疙瘩,也能炼出锈花针来! ”
“谢岳父大人指教,小婿铭记在心!”麟书连忙答应。
从此,麟书整天把宽一带在身边,随时指教他必须发狠读书的道理。大热天,他带着宽一到田野里去经受暴晒,让宽一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秋忙时,麟书要帮父亲收割,把宽一带到稻田里去,手持镰刀割禾,要他说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意思。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宽一,你现在该明白种田的辛苦了吧?为了将来不再受苦受累,只有发狠读书,再苦也要读!”
“爹,我明白了。读书虽然苦,可还是在屋里不晒日头不淋雨,我再苦也要读!”宽一用袖子擦着头上的汗水,三角眼里也闪出烁亮的光芒来。
麟书欣慰地点点头:“你能明白就好。爹知道,你记性钝拙,总怕不能出息。唉,其实爹爹也是钝拙的,才会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但是爹爹不灰心,十次考不上就考二十次,总有一天会考上。我这钝拙的人不厌其烦教你这钝拙的人,一定能出息!”
“爹爹,有什么办法,让记性好起来吗?”宽一热切地看着爹爹。
麟书苦笑着说:“有。那就是你外公讲的,勤能补拙,别人读五遍, 你就读十遍二十遍。爹爹也有自己的笨办法,就是抄书,一边抄一边记,抄上一遍能抵读十遍八遍。只要不怕苦,就会像你爷爷说的那样,生铁疙瘩也能炼出锈花针来!”
宽一咬着嘴唇,默默地点点头。当天下午,他就开始尝试爹爹教给的办法, 书桌上一边摆着《四书》,一边摆着字帖,一字一句抄写。母亲江氏见了,诧异地说:“宽一,你这样子是做什么?临帖不像临帖,读书不像读书,算是干什么呢?让你爷爷和你爹看到,定会狠狠的责罚你!”
“娘,这是外公和爹爹教我的方法,爷爷也知道这事。他们说:抄书,抄一遍能抵读十遍。我现在用临帖的办法抄书,一举两得,爷爷和爹爹肯定不会责罚的。”宽一得意地晃晃脑袋回复母亲。
正说着,麟书从外面回来,看到儿子悬腕临帖,同时照自己的办法抄书,顿时眉开眼笑:“好伢子!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小宽一身上的这种不屈不饶、倔强的性格,更是完全遗传自他的母亲江氏。直到晚年,还一直强调说:他们兄弟秉承母德居多,好处是天性倔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从此也可感知到,曾的外祖父江沛霖对他的影响也很大,江沛霖也十分喜欢这个外孙,说他日后定是栋梁之才。说到可成大器,还有一传说更加绘声绘色。
那时,还是宽一在十岁的时候,又到外祖父家小住时,在私塾里又去读书的间隙,休息时就与表弟在外公家旁边的井边玩耍,一不小心掉入井中。表弟大呼救人,江沛霖听到及时赶来,从井里拉出了满湿透的小宽一,这次真的是大难不死。江沛霖为了安慰惊魂未定的小孩子,就幽默的编了一个十分吉利的说法,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看,我们的小宽一,不已经是"浸湿"了吗?长大后肯定会中进士!这样的说辞,尤其对懵懂少年有着更大的安慰与暗示,对其激励作用有着想象不到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宽一更愿意与欣赏自己的外公亲近,并受其更大的影响的重要原因。
这一将来中进土的说又不径而走,又进一步强化了小宽一刻苦努力求学的坚定信心。
因此,小宽一在外公家小住时,就更加喜欢到天街去玩儿。
宽一外婆家的易家院子的附近就是天街了。小宽一与表弟、以及学童们在这玩耍时,常常故意从下往上攀登,有时一边走一边数台阶,来应合当地人称之为“步步高升”,并以此好意头来祈福好的前程。
不仅如此,小宽一还经常到铺上的其他的有名的地方去玩。
如:观潭寺位于古河街尽头的高处,最早称为“三圣祠”,是清乾隆帝下江南时亲自选址督造的,后来成为镇守萱洲风水的杨泗水府庙,一直以来香火不绝。墙上有一对联:聖德远承祠景行惟贤孚赤岳,神灵久享祀恩威并重镇萱洲。
还有,萱洲保留着的古墓葬、古战场、古城墙、古建筑等,还有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址-衡山古窑,宋朝丞相欧阳芳的家庙-金莲禅寺遗址,行善积德的读书圣地-慈善堂,造纸术发明人蔡伦纪念地-蔡候殿遗址等,更加鼓舞了小宽一要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与视野。
一天,小宽一正与表弟,以及学童们一起玩耍的高兴时,听到一个大人的声音呼叫“宽一,宽一,快下来,快点下来!”小宽一当时正站在天街的高处,听到叫他一回头,脚下一滑,身体倾斜了下来......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