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
2014.10.10
其实这段时间一直在读书,只是没有特别打动我心的。张爱玲的《小团圆》太完美了,我就不敢下手了;另一《弑警犯》只作消遣,那些意外之事结合在一起,有生搬硬套之嫌;多丽丝-莱辛的非洲散文集《抟日记》(The sun between their feet)有点意思,可是里面的故事太多,理不出一个线索,只能稍微感受一下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再早一段时间读的有冯唐的《北京、北京》,虽是一小说,大多是他自己经历的事,所以我就当以自传看的,可想见,这样畅快淋漓读一个人的大学隐私,想其自己大学种种,有笑有泪——他就一凡人嘛;不像自传性特强的《小团圆》给人以一种奇怪的感觉,每一个字都像张开的网慢慢网住你,而九莉就像一双黑洞洞的眼睛在背后看着你,让你心里发毛;前一段时期还读了冯唐的一本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里面的许多小事、趣事在《北京、北京》里都有体现,不过最好看的还是他的半调侃的语言。
另,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三天的时间活动长度,写了这么多字,读的我屡次想放弃,对最后结局的渴望才让我一直读下去。没啥特别的感受,跟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相差太大,虽然那也写了很短时间内的一件事情,但其中描写的硬汉形象却是难以忘记的,《老人与海》已是很久以前读过的,具体情节已没有印象。
其他的基本都是人生笔记之类的,《不裁古十九》、《捕风者说》、《我的人生笔记》、《作家笔记及其他》、《作家的隐私》。阅读的目的是想从这些人身上获得一些间接的人生经验,挑自己感兴趣的读,所以读的很快,现在忘的也差不多了。不过读的时候也都给我带来些惊喜的,因为更人性格不同,文字风格也不同,或尖酸、或才情、或古板、或严肃,有时发现他们在遮遮掩掩的东西会笑话有些人 的迂腐。
有一本Jane Austen的《Sense and Sensibility》,间断的读完了,内容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文字非常优美,当然,我指的是英文版的,浅显易懂是一个层次,但能够让你读出一种韵味就不同了。所以中文版的《理智与情感》只剩下了一个故事,一点语言味道都没了,就来说说这个故事。
姐妹两个,埃莉诺和玛丽安(还有一个更小的玛格丽特),一个是理智的化身,举止得体,礼貌周到;一个是情感的代表,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真的就是一个人的两个极端,虽说是名著,但跟《红楼梦》中的林妹妹、薛宝钗相比就差多了。
姐姐和富家子爱德华两情相悦,但矜持的性格让她没有太过于表露,但彼此都心知肚明;然而爱德华曾经在乡下与一女子相爱并私下订了婚,他后来解释是因为自己念了高中后家里不让他工作,闲极无聊就老是往露西家跑,又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别的女人,就轻易的认为这个女人就是智慧的化身;但是爱德华的母亲一定要他娶一个富家女,她认为这样的结合才是门当户对,但他犟的很,宁愿不要他母亲的遗产也要履行自己当初的誓言,当然这是君子的行为,而不论他是否真的爱她。
爱德华到牛津读书,露西找到了他的弟弟罗伯特,想让他劝说他的母亲对爱德华不要那么绝情,一来二去,这两个人勾搭上了,并且闪电似的结了婚,这下把那位母亲气的半死,一下子两个儿子都没了,解脱的爱德华迅速赶回相埃莉诺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妹妹的故事比较悲惨一些。在乡下和一富家子弟名叫威洛比的一见钟情,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哪知这威洛比是一个浪荡子,沾花惹草惯了,这次也只是想玩一下,欺骗女子感情的骗子啊!虽然最后发现他也有苦衷,但祸根从开始他让布兰顿上校的女儿怀上孩子就种下了。
布兰顿上校也神不知鬼不觉的爱上了玛丽安,虽然年龄差了一半。玛丽安从天堂跌倒了谷底的时候,他一直在身边照顾,当然最后也赢得了美人心。
我有一个感觉,那时欧洲贵族只知道谈情说爱,为感情所困,一点正事都没了。好像跟《红楼梦》里的也差不多,不用自己挣钱过日子,不谈情说爱都对不起自己。好像都是先定了终身大事然后才开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