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梦中的街市,依然熙熙攘攘。
想来,阔别故乡已有三十余年。每次回乡,通元老街并不是必经的要道。眼角偶尔的一瞥,却疏忽了老街悄无声息的变迁。
悠悠秦溪,穿镇而过。波澜不惊的河面上,只有不时泛起的粼粼波光,才想起这老街已历千年。
通元集镇,晋代为村市,曾名鲍郎市。后名通玄,始于唐开元,因通玄寺而得名。到清时,又为避康熙小玄子讳,改为通元。
通元集镇水路四通八达,号称“活水码头”。民国初年,已为当时海盐西南重镇之一。那时,沿秦溪北岸,老街上楼房店铺鳞次栉比,街道铺石板,市面繁荣,已有夜市。
日人入侵后,在镇上烧杀抢掠,东、西市毁于祝融,老街惨遭重创。建国后,虽然经历届政府建设,及至我懂事的七十年代末,通元集镇仍只有一条东西干余米的“火铳街”。
我的追忆,也就是一个孩童眼中那个时期通元老街的风物。只可惜那时年幼,几十年后的回忆便一切都成了浮光掠影,只得一鳞半爪而已。
一如当年,习惯性地站在朝阳桥上。
朝阳桥,南北跨秦溪,俗称法喜寺桥,旧称李家桥、宝兴桥,明、清志书均有记载。而朝阳桥之名,与我同龄,是六十年代末改建时易名。
此桥虽然已历五十多年风霜,也几经修缮,但骨子里还是那年的桥。站在桥上,当年夏夜星空下纳凉的人们、暑日桥洞中苦读的少年,恍在眼前。(朝阳桥的故事,可见前文《故乡的桥——朝阳桥》,这里不再赘述。)
正对朝阳桥,往北一条法喜寺弄,那时里面是通元地区医院。医院负责附近四个公社的医疗工作,科室齐全,有手术室能做手术。在那个只有水路交通的年代,不知拯救了多少急症患者。迟至今日,还有不少老人仍记得当年医院的几位医生。
通元地区医院,座落于法喜寺的旧址。说通元,不能不说法喜寺,因为它的前身是通玄寺,通元的地名因此寺而来。法喜寺也确曾阔过。据资料记载,盛时有田三千多亩,房一百五十多间。
但到七十年代末,法喜寺已灰飞烟灭。印象中,儿时曾在医院大院内见过寺庙残留的巨大石础,除此再无其它。但在清代的寺碑和当地民间传说中,有唐朝高僧良準运神木建造此寺的说法,与杭州济公建寺之说相类,就是不知谁抄袭谁的。而那口神奇的水井,在我的脑中却无记忆。不知是当时已湮灭,还是那时年纪小疏忽了。
作者的话:童年的故乡,最是乡愁。且行且书,跟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