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行动729/1001(17.9.24)
1.
你学了那么多,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为什么?
“知识改变命运”,对吗?
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1.学习的目的是改变你自己,改掉自己的习气、坏习惯,你做到了吗?
2.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通过不断练习得到提高,从而带来经济价值,你做到了吗?
3.学习的目的是颠覆原来的你,让你的思维或认知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升华,你有吗?
4.学习的目的是让同样的问题不再重复发生,做到了吗?
5.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智慧增长、心胸宽广,能够“受得了”一切,让心保持平和和宁静,挺难的吧?
所以,学了很多,你的生活现状是否发生改变?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2.
今天就聊聊每个人的思维定式,可能固有的思维习惯正在悄悄的成就一个平庸的你。
先讲一个故事——
周日的早晨,地铁里,乘客都静静坐着,或看报或小歇,一副平静安详的景象。这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男子任凭他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整个车厢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的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太闹了,能否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眼看我,如梦初醒般的轻声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他们的父母一小时前过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
如果旁边问话的是你,你会是什么感受?你的思维会发生什么转变么?
我想和我一样,我们会给予同情和怜悯,对孩子的喧闹也变的理解了。或许,你还有想要去帮助男子的想法。
这些都源于当我们了解真相后,看待此事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同。
3.
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定式,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
会发现,结果可能会背道而驰。因为自己的经历太有限,我们仅仅以主观的评价和判断就“定义”了一个人或一件事,而忽略了客观的事实。
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问题所在。
问题1:我上过无数次关于高效管理的训练课程,我对员工的期望值很高。因此我努力表现的友好并善待他们,但就是感觉不到他们的忠心。我想要是我一天生病在家,他们一定会无所事事,闲聊度日。为什么我无法把他们训练得独立又有责任感呢?我为什么找不到这样的员工呢?
答:先看看老板为什么这么想?老板对员工忠诚吗?站在员工的角度,员工会不会质疑老板有没有为员工的利益着想,员工会不会觉得自己被当做机器对待?
或许,很多人都在用这种方式对待员工,有没有可能老板看待员工的方式就是管理不善的原因呢?
问题2: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总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用,觉得压力沉重,终日忙忙碌碌,我参加过时间管理研讨班,也尝试过各种安排进度计划的工具。虽然也有点帮助,但我仍然无法像我希望的那样,过上快乐、高效而平和的生活。
答:问题貌似在效率上,但有没有可能问题并不在效率上?
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真的有用吗?亦或是只不过能让人对充斥于生活的人与环境做出更快的反应?
是不是应该看得更深入、更透彻一些,比如哪些足以影响对时间、生命与自我的看法的思维定式?
问题3:我的婚姻已变得平淡无趣。我们并没有恶言相向,更没有大打出手,只是不再有爱的感觉。我们请教过婚姻顾问,也试过很多办法,但问题就是无法重新燃起往日的爱火。
答:或许有人说要提高表达能力,可以让妻子更加了解丈夫,也可能有人说这些没用,离得了。
但是有没有可能问题并不在妻子?是丈夫纵容了妻子的缺点,结果自作自受?
是不是对配偶、婚姻和爱情的思维定式导致了这样的问题?
以上问题如果只是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4.
我们太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因为环境的力量大于我们的定力。
所以,我们要建立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真理是不辩自明的,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
就如佛陀开悟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一个人的思维定式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的生活。
——《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