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国家意志的层面做了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与课程的整体设计,确立了两种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两种课程的共同点是,基于同样的课程目标,比如,改造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拥有同样的基本要素----知识与经验。这两种课程绝不是两元对立,不能认为学科课程是知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两种课程的差异不过是在于知识与经验组织方式的差异----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它是学科课程所排除了的现代社会以及人类与人生的切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经验的基本框架,应该说,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在推进实践中,在总体设计---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链式设计中存在着两个落差:第一个是总体设计与课程标准之间的第一个落差。其实就是概念重建的过程,通过对话、讨论解决,要学会主张、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妥协、学会分享,努力形成一个基于研究的对话文化。第二个是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这个落差只能通过教师专业成长来解决。课程实施就是教育实践、就是行动研究、就是专业成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与校本研修。新课程实施需要建设新的编审队伍和教科书系列。建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发展机制;一种从“控权”到“赋权”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再造,而这种“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要创造“和而不同”的编审关系。教材审查的过程应当是面对面的平等对话的过程,彼此尊重,共同成长。其次,要创造“和而不同”的教科书系列,警惕以新的划一化替代旧的划一化,警惕教科书生产的“虚幻的繁荣”与“真实的衰败”。
新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基于专业对话的话语系统的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
新课程实施还需要实现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型。需要“实用性探究范式”和“批判性范式。“实用性探究范式”的宗旨在于“启蒙”。它强调课程是一种实践,强调理解与沟通的互动,强调通过“慎思”去解决实际的课程问题。“批判性范式”强调课程是一种“批判性实践”,注重认识现实中的扭曲和偏颇,并且从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批判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行动和反思。批判性实践的世界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自然的;教与学被视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关系。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需要精致化,新的教科书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新教材编制缺乏一些研究基础,特别是诸如“关键能力”、“基础学力”、“核心知识”、“默会知识”的研究相当薄弱。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