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的妻子生了孩子,已经两月了,且已进入夏季,人们都一穿上了短袖,可她在屋子里还要包着头巾,冬季的衣服退不下来,且常喊手足冷,尤其是脚冷,夜睡脚下还要放着热水袋。面色苍白,且多自汗,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也就是人常说的产后阳虚表现。
产后气血暴虚,理当大补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产后气血暴虚,理当大补。”但每个新妈妈的体质不尽相同,妇女怀孕和产后,会产生180度的大变化,完全是两种体质,中医叫“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
女性产后很容易阳虚,若湿气侵入女人体内,还会出现手腕疼,腰背酸痛,掉发等。换句话说,就是身体的火力不够旺盛。
说道阳虚,还有一个概念要辨别一下,那就是阳虚体质和阳虚证。
我们首先要明白,阳虚体质与阳虚证两者都是一个综合的概括性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阳虚体质指的是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也就是说阳虚体质的主体是“人”;阳虚证指的是以怕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症状,故阳虚证的主体是“病”,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因此,一提到阳虚体质就要对应“人”,而一提到阳虚证则要对应“病”。
再者,阳虚体质是非疾病状态下的一种病理体质状态,比如一个阳虚体质的人可能会怕冷,手脚发凉,容易感冒,吃凉的会引起腹泻,但在没有致病因素的刺激下,阳虚体质的人依然可以保持无病状态,且没有形成感冒、腹泻等疾病。因此,阳虚体质强调的是“无病”,而阳虚证则为疾病状态下的疾病类型,人处于疾病状态,强调的则是“已病”,也就是说阳虚证必须是在“已病”的前提下。
阳虚体质的演变比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纠正阳虚体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阳虚证是在机体发病时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出现在疾病的过程中,随疾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形成短暂,演变比较快。因此当人具有阳虚体质而又出现阳虚证时,往往病好了,阳虚证没有了,但阳虚体质依然存在。
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特别是产后阳虚证者产妇表现为精神不振,懒得说话,语声低微,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口中乏味,不喜喝水,喜热饮食,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易出汗,睡眠偏多等。
中医认为产后的调摄保养非常重要,以饮食进补、膳食调理为主,也可以应用药食两用的功能性食品,症状很严重时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最好的饮食调理是吃温补类的食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气血双补。如羊肉含高蛋白、钙和铁等,古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之说。中医认为,羊肉性温味甘,功能补虚养血,温中暖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食少,浮肿,产后体弱,贫血,阳痿、早泄、形寒肢冷等。对产妇非常有利。孙思邈说:“止痛、利产妇”。张仲景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当归、生姜)炖服,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体质的调理,但若产后瘀血未尽,不可过早补益,以免留瘀为患。
狗肉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味美可口,属大滋大补之品。中医认为,狗肉性温,味咸、酸。功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适用于脾肾两虚引起的腰膝冷痛、夜尿多、带下清稀、腹痛泻泄、神疲无力等症。李时珍说:“狗肉能安五脏,轻身益气,宜补肾、胃,暖腰膝,壮力气,补五劳七伤,和血脉等。”
虾肉厚味美,营养丰富。每100克虾肉中含有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钙35毫克,磷150毫克,铁1.3毫克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咸。功能补肾壮阳,滋阴健胃。凡肾虚阳痿,小便频数者。可作食疗补品。常食还可健身强力,利于下乳,对产妇来说是不错的佳食美肴。
因大部分产后新妈都要对婴儿进行哺乳,服用纯药材药物禁忌较多,相对安全的“药食同源”的药材,如干姜、肉桂、桂圆、枸杞、桑椹等温阳药物组成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当今产后辣妈的最理想的选择。
“食疗不已,然后命药”,当食疗调理不理想时,可以酌情使用药物治疗,如干姜、肉桂、肉苁蓉、杜仲、菟丝子等温阳药。
另外,起居调摄也尤为重要,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四十四·妇人产后病诸候下》指出产后要防七害“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任,七者害睡”。产时伤动血气,其后机体虚极未平复,若犯此七条,则生诸病。阳虚的产妇要注意充分休息,不宜过度操劳,可适当做一些户外的运动。在晚上的时候需要多泡泡脚,让脚上的血液充分循环,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有条件的话每天也可以适当按摩一下身体。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