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为作者深谙教育孩子的智慧而感慨,同时自己也深感愧疚。因为平时的许多做法经过对比,发现都是存在问题的。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父母们读一读,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一定会看到显著效果的。
接下来我就写一写我感触比较深的五个点:
1.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考试是避免不了的,那么孩子没考好的时候,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做的?
有一位妈妈向作者咨询:孩子考了59分,班上大多数孩子都在90分以上。她非常生气,认为孩子特别不用心,她没有控制住情绪。
对孩子嚷道:“给你找的补课老师都白找了。花了那么多钱,竟然没有一点进步。没到90也就算了,竟然不及格!你可真笨!我的面子都被你丢尽了!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和其他家长!”
当她这样说时,我们也能理解妈妈确实着急,然而实际上,孩子的想法却是:我可能就是一个笨蛋,我什么也不会。那么接下来她可能就会自暴自弃。
其实我小时候也有过一次考试的经历,那时候我家长给我签字的是:猪头猪头,笨蛋一个......类似这样的话。我看到也非常不好受,然后我给擦掉了,又让家长重新签一下。
我感觉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从来不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只会说你看谁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你怎么这样......
小的时候不懂这些,确实觉得自己好像学习不好就是自己不争气,但实际上别人父母付出的,我的父母其实并没有做的,如果放到现在,我就会说:那别人的父母做到......,你做到了吗?但我估计如果反驳,就会挨打一顿。
我只是觉得很多事情,就应该立体地去分析。这个母亲的做法确实情绪有点激烈,面对考得不好的情况,可以了解下孩子的问题,最近发挥的状态等等。特别是有些孩子可能没批评她,她自己就很自责了,这样反而还要安慰她,让她别放在心上,毕竟只是一次考试。
作者看来,这件事正确的做法就是,她可以这样问:“我看到你这次考试考了59分,你有什么想法吗?你认为这次分数低,主要是哪些失误呢?以后要注意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你吗?”
当她这样沟通时,孩子就会知道,我们是在讨论考试没考好的原因,只是就事论事。同时妈妈提出的几个问题,也在帮助孩子思考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哪里忽视了?争取下次要努力。如果需要帮助,爸爸妈妈一定会帮助自己。
孩子就会明白我们并不是只关注分数,她也能开始思考失误的地方和没掌握的知识点。如果长期这样沟通,那么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和挑战时,她都会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通过练习把题目做对了,那么也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你通过练习把错误都改正了,下次再遇到相同题型,你就知道怎么解决了。”
孩子也能渐渐认识到,做不做对和自己聪明没关系,和自己努力是有关的。这也在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体会到学习本身的愉悦。
另外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肯定他们的聪明,而是肯定他们的努力。多用“你通过......,所以......”,让他们知道,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长。
2.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在很多家庭其实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我猜测孩子的情绪容易激动,一般情况下:家里一定有一个容易情绪激动的家长。
以前我认为有些情绪似乎不好,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应该被评价。重要的是情绪产生之后我们如何去做。
在学会处理情绪之前,我们需要识别情绪。因为处在情绪中,我们是没法沟通的。
我们要引导孩子识别情绪,可以问他: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是什么事产生了这样的情绪?怎么做才能感觉好起来?
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多一些观察,因为孩子不像大人,有时并不能清晰地判断自己处在哪种情绪,所以就需要我们替孩子去说。
有一个案例,这个7岁的小姑娘,每次一不高兴就会使劲揪自己的头发,或者拼命大哭。父母想帮她,不知从何下手。
后来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说女孩和同学起了冲突,妈妈去处理时,发现孩子情绪很不好,又开始揪头发。
但那天她蹲下来,轻轻抱住孩子说:“看到你的神情,妈妈感觉你很委屈、伤心,我感到特别心疼。”孩子听到这句话,突然就平静下来。
她又继续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我愿意听你告诉我。”于是那天她和孩子的沟通非常顺利。因为这个妈妈解读了孩子的情绪,孩子感觉妈妈理解她,也就好沟通了。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引导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因为那些经常憋着的,时间长了,就会爆发。但一定要注意,要有足够的把握,如果把情绪判断失误,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也会失望的。
父母有自己的情绪时,也没必要隐瞒,也可以和孩子交流自己遇到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或者说:“我现在情绪不太好,但是和你没有关系。我需要自己平复一会。”孩子也能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无须对别人的不良情绪负责。
上面告诉我们如何去识别情绪,那么下一步就是对待不良情绪,要积极暂停。
如何进行情绪暂停?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察觉——归因——处理——安全感确认。
以我们自己为例,教会孩子时也是同理。
首先是我们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是生气、愤怒还是沮丧等等——然后知道这是我自己的原因——我们需要平复一下去情绪暂停角——最后恢复好我们再一起解决你的问题。
不然激动的情绪也没法处理孩子的问题,反而孩子也会很焦虑。等我平静下来,再去看看孩子没做作业,是因为什么原因,需要我的帮助,我就给他辅导一下。
这个情绪暂停角在家中是很有必要设立的,但是也要明确这不是什么冷战行为,只是平复一下,不想让情绪伤害到最爱的人,里面可以放一些图书、玩具和零食等。同时要注意,这不是惩罚的小黑屋。
3.充分利用犯错
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但是随着孩子犯错的次数增多,我们还是难以避免地恼羞成怒。
一般来说,我们学习方式有两种:一是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比如听老师、家长讲,读书学习。二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在犯错中得到经验,从而有效改正呢?要注意特定目标和及时反馈。
比如孩子考试不理想,漫无目的地抄卷子,不如针对错题逐个分析理解,然后再做同类题目练习。这就是进一步内化知识,有针对性地练习。
另外要注意及时反馈,好的方法并不是一次就成型的,那是在不断地摸索、改进和反馈中逐步确立的。
比如孩子练习舞蹈,父母可以把练习视频录下来,然后和孩子一起看回放,对于练习的动作、姿势等问题,总结反馈,让孩子知道练习的效果和改进的地方,然后在练习中予以改正。重复这个过程,就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舞蹈水平。这也就是刻意练习的目的。
4.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孩子的自理能力十分重要,但现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父母常把“学习更重要,你只要学好习就行了。”挂在嘴边。
4-2-1的家庭结构,更是舍不得孩子多做一点。但是步入社会就会有一个问题,进入了住宿学校,想做一些事,却发现什么都不会。或者是父母会抱怨,这么大了怎么做成这样?
实际上,从小父母就根本没有让孩子做过这些事。
我们能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往往我们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的哪些来自贫困山区、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孩子,他们大多会好多家务,而且普遍都比较能吃苦耐劳。当然这因为他们小时候一开始下地做农活、做家务等。
我是想说越是让孩子从小动手,越能培养一个孩子的优秀品质。而越是太把这个孩子娇惯对待,反而并不是好事。
培养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可以按照以下7个步骤:
(1)改变思想,转变认识。信任孩子,学会放手。多鼓励,多陪伴。不说教。
(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告诉孩子他的劳动和工作会为家庭带来很大的帮助,给孩子提供一份他能够做家务的清单。让他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利。
(3)头脑风暴清单。适当给孩子培训和示范。创造有趣的轮换方式,比如工作转盘或抽取罐。
(4)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发现和记录好玩的小窍门,讨论其中的原理,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工具或者改良工具。
(5)不要用完美主义要求孩子。提前讨论和估计时间,尽量不影响彼此的工作和学习、休息等。如果没完成,一起分析原因并改进。
(6)带领孩子进行一些复杂又有趣的劳动。不要把家务设计得过于轻松,孩子也需要挑战一些有难度的劳动,比如做饭、组装家具等,更能激发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7)召开家庭会议。在会议上讨论所有问题,具体而真诚地肯定孩子的进步,讨论遇到的失败,总结经验,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后要注意不要着急,都会有一个进步的过程,特别是之前没做过,肯定会是循序渐进,我们也要多引导、多鼓励,养成劳动的习惯,不断坚持,就会看到好的结果。
5.教会孩子深度阅读
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是培养孩子学习力关键的一步,孩子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写作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父母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避免暗示孩子,像妈妈一样是个不爱阅读的人。避免监督孩子,让孩子觉得是个任务。
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书架,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书,还可以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一些吸引还注意力的书籍,孩子随时可以找到愿意阅读的内容。
当孩子刚开始阅读一本书时,家长应多与孩子创造与书有关的话题,带动孩子的阅读热情。当孩子拿到一本新书表示想与爸爸妈妈讨论时,家长可以微笑回应:看过了,我很期待你的观点。或者妈妈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你可以向我推荐一下它吗?等我们读完可以一起讨论。
孩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打开电脑办公,或者陪在孩子身边看书。如果有其他事情要忙,那就稍微远离孩子,但不要干扰他的阅读氛围。
我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这个女主人很喜欢读书,家里面到处都能看到随手放的书,一开始男主人会帮她收起来,但后来男主人发现不收起来,随手就可以拿起一本书反而更好。
家里面有一个桌子,一家人空闲时,上面会放一些书籍和点心、饮品,大家安静地读书,谁饿了就自己吃点东西,也不会说话。这样的氛围真的很美妙。
当孩子阅读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时我们要刻意培养孩子的深度阅读能力。以阅读《长袜子皮皮》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提问。
(1)预测。拿到这本书,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去预测,这本书可能发生什么故事?为什么主人公叫“长袜子皮皮”?
(2)信息提取。在这本书中,你看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理解。就故事发展的过程进行理解性地提问,如果皮皮是一个人住,家长可以问:为什么她是自己单独住?
(4)应用。将书中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比如:屁屁的力气非常大,可以举起一匹马。如果换成你,你做得到吗?你会怎么做?
(5)整合。读完这个故事后,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哪里最有意思?
(6)评价。你喜欢皮皮吗?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特点是什么?
最后我们要注意和孩子阅读互动时一定要平等,我们要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孩子读完后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点,很有表达的欲望,这个时候我们要多倾听,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提问的方式促使孩子进行更多的思考,帮助他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特点。一定不要否定和打击孩子的想法,即使有些是错误的,如果不是太离谱,他们渐渐地就会纠正自己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方法令人感同身受,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只是选取了我感受最深的五个方面。
推荐每位家长都去阅读一下,一定会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