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的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了小学教育这个专业,在很多人看来毕业后也不过就是个小学老师罢了。可是到我这里接触了它一年后,我才发现这在教育界是多么重要的根基。
我国的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我们的小学教育从很早就产生了。可为何至今仍然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基础落后,人民思想局限。
我国为什么难以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是体制的固化还是历史的局限?我想是因为我们的初等教育出了问题。从小灌输的价值观就在根基上没有扎稳。而我们的社会又对初等教育不了了之,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很多年后,中国出了屠呦呦,人们大肆宣扬的是她毕业于哪所大学、哪所高中、甚至初中。但是绝对没有人提起过她的小学,可是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啊,选择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早在她3到5岁就确立了,今后的改变也是极小的。
据统计,在我国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花18万。幼儿园三年:37000、小学六年:17868、初中三年:13146、高中三年:39872、大学四年:79824。可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只想着上了大学,或者上什么样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初等教育,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都听过“希望小学”这样的字眼,可谁说过“希望大学”呢?
中国经济在世界前沿的这个消息也被国人吹捧成一种骄傲。可是经济真正发展又落到实处的又有哪些呢?“三支一扶”,给再好的编制和待遇也鲜有人去,我们的初等教育就这样与物质交换,绝不等价。支教的人都是去山区的偏远小学,一个人即是校长又是老师,同事还是物业,是不是充当一下厨师。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在哪里都是熠熠生辉,可有有多少人真正见过?贫穷带来的稀缺感,在精神上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没有钱的父母想着走出大山打工赚钱,丢下孩子自生自灭,为什么不能尽到养育的责任呢?还是因为贫穷。人往高处走,就算是有那些大无畏的人愿意为大山里的教育事业付出,毕竟这极少。偶尔出现几例,还会被媒体大肆宣扬,一阵腥风血雨之后,无人问津……
我们的国家,现在很多人初中毕业上五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师范专业,出来就能去教小学了。于是人们就更加不注重初等教育,以为这个阶段随便搞搞就可以了,以至于我们的初等教育停滞不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是从这里走向了体制化。相比之下,德国对初等教育的重视才称得上典范。小学老师的薪水是普通工人的三倍之多,专业素养也是绝对有保障,博士硕士学位证一应俱全。根本不是什么职业学校就可以的。所以他们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有受专业教育的机会,人家也是义务教育,为啥差别就这么大呢?日本的小学教育也是有我们值得借鉴之处,前几天日本某小学吃午餐的视频被点赞。小学生每天上学自己带餐具和桌布,教室就是食堂,他们对每一位厨师说谢谢,每天有值日生自己从食堂为同学们打饭,然后所有的人在教室里就餐,并对值日生道谢。四十五分钟的吃饭时间,被他们安排的井然有序,在这其中学会了自力更生和合作共赢。而我们国家的小学幼儿园学生,从来接受过没有这样的教育,连现在吃饭都要有个人喂饭,有个人端水,还得有个人追着他吃。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还有我国每年有650依教育资本流向海外,派人去学习,回来的又有多少人?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出力的又有多少人?并不是说国家的教育经费不该流向海外,而是在这个过程里,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实际的情况,多给那些需要的地方拨款建设一下?每年拨款给清华北大60亿,这些钱又都用在了哪里?
为什么要有“希望小学”这样的存在?是我们的教育经费紧张还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薄弱?社会生产力是在提升,可似乎如今的国民道德又走了下坡路。人们喜欢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从未学会反观自身。希望,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希望小学”,希望,我们的初等教育也能出现德国的水平,希望,也只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