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不时会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学生因为一件并不算大的事情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常常令人唏嘘不已。我们身边也听说过类似案例,这都会引发我们一个深刻的反思:孩子怎么了?
印象深刻的有或被老师批评或有作弊被老师发现的孩子,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我看到了孩子最缺的一个方面,就是该如何应对坏事件?懂得如何应对负面情况比设法拥有“正面心态”重要得多!这就是逆商!
有些人拥有高智商,情商也不错,但依然还是引出以下这个问题:为何在同等聪明且适应力强的人中,有些人能坚持到底,有些人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人直接放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也许逆商能给出答案。
逆商能反映出你抵御逆境和战胜逆境的能力如何?
通过逆商,判断出谁会战胜逆境,谁会被压垮?
通过逆商,能看出谁会超常发挥,超越潜能,谁会无能为力?
通过逆商,能看出谁会放弃,谁会获胜?
面对莫测的未来,我们更需要拥有抗打击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识别和应对逆境,培养并提升个人复原力和韧性。
逆商(AQ)水平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作者详尽地介绍了逆商的三大理论支柱,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出发,为读者全面展示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重塑生活,从而超越自我、掌控生活。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把这些不同之处称为悲观与乐观。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永久的(“这永远不会改变”)、普遍的(“我会把所有的事搞砸”)和个人的(“这都是我的错”),那这个人就会拥有悲观的归因风格;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暂时的、外在的和有限的,那这个人则拥有乐观的归因风格。
当人们普遍逃避责任时,受害者的感觉散发着无助的气息,并诱导人们选择放弃而不是攀登。结果会影响人们的活力、表现、态度、干劲和寿命等。
从本质上说,抗逆性与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理论类似,都是关于掌控的,即掌控自己的生活。
《逆商》一书中,作者把面对逆境的人,分为三类: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
本书作者保罗提出,如果把任何成长和成功都比作登山的话,我们都可以被称为登山人。 在保罗看来,放弃者占人群的10%,选择在山峰给予的机遇前退出;扎营者占人群的75%~80%,选择在登峰过程中停下,躲开可能遇到的逆境;攀登者占人群的10%,选择终生努力攀登,不断自我成长和进步。
我们下周再见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心理疏导 助人自助”
#心理疏导#疏心卡#心理#经典好书推荐#逆商#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