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面的皇帝好像都不怎么出名(记住,我没说出色哦),不过有一位还挺出名,那就是唐宣宗李忱了,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是:“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那他是否名副其实呢?
先来看一看他的基本资料,宣宗是宪宗的十三子,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继承他父亲皇位的,在他之前,有穆宗(他哥)、敬宗、文宗、武宗这四位皇帝,后三位都是他的侄子,也就是他哥穆宗的儿子,所以他是以皇太叔的身份登上皇帝宝座的。宣宗三十七岁时登基,在位十三年,因服长生不老药中毒身亡,享年五十岁。
从前面的描述可知,李忱本来是没有机会当上皇帝的,那他是怎么当上的呢?这里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主要根据来自于正史,此说法认为,李忱能当上皇帝主要是宦官政治投机的结果,说的是李忱在当皇帝前一直装疯卖傻,宦官们认为他如果当上皇帝会比较容易控制,所以借机将李忱推上皇帝的位子。
另一种说法认为,李忱当上皇帝绝非是这么偶然的,而是精心设计的宫廷政治阴谋,说的是李忱为了当上皇帝与宦官和牛党合作,借宦官和牛党之手当上皇帝的,与前一种说法相比,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说到牛党,就简单说一下牛李党争,这是唐朝统治后期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给唐朝带来极大的统治危机,代表人物有庶族官僚的牛僧孺、士族官僚的李德裕。
接着再来说一说李忱当上皇帝后发生的一些事情,以供大家判断。宣宗即位后不久便罢免了宰相李德裕,后李德裕和牛僧孺相继去世,牛李两党其他成员的威望都不足以成为权臣。就这样,牛李党争结束。
给唐朝统治带来消极影响的不仅有牛李党争,还有宦官专权问题,也正是宦官专权才给了牛李党争生存的空间。在宣宗一朝,宦官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宣宗生前没有选好接班人,结果又给了宦官们机会,在宦官的拥立下宣宗长子李漼当上了皇帝,是为唐懿宗。这也是宣宗没有彻底解决宦官问题留下的隐患。
简单介绍一下宦官专权的问题,在安史之乱后,肃宗李亨对武将不再信任,就将中央禁军——神策军交由宦官掌管,此后,宦官一直以此把持着朝政,甚至出现了自宪宗后有九位皇帝都由宦官拥立,宣宗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说到唐朝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藩镇割据也是无法避开的一个问题。起初设立藩镇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边患问题,效果也不错,渐渐地,藩镇势力强过了中央的势力,并最终出现了安史之乱,可以说这时候就种下了藩镇割据的种子。
在平叛安史之乱后,中央实力又大受影响,无力去解决安史余党问题,只能进行安抚,无法节制,此时较之安史之乱前的藩镇势力与中央朝廷的实力对比又进一步拉大,即藩镇势力远胜于中央朝廷的实力,最终结果就是唐朝为藩镇实力所倾覆。这个问题自玄宗以来,无论是哪位皇帝都没有能力去解决,宣宗自然在此之列。
宣宗在位时还改变了武宗灭佛的政策,矫正了武宗严酷的灭佛政策,这样争取到了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这对于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也有反对者认为,宣宗重新恢复佛教势力,使得武宗希冀以此改善经济的目标化为泡影(武宗支持者的观点)。
在对外关系上,宣宗朝驱逐吐蕃,收复河西、抚平党项,安定西陲等,可以说很好了稳固了边疆的统治,不过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更像是鸡蛋里挑骨头,我这里就懒得提了。
好了,关于宣宗就介绍这么多了,接着说一说我的个人看法。对于宣宗是如何当上皇帝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我觉得这不能算是他的一个污点,对于一个皇帝的好坏应从他对于国家的治理来看,宣宗在佛教问题上和解决边境问题上做得是比较好的,不过没有根本的解决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问题,这给他减分不少,不过这两个问题都是唐王朝长期无法解决的,这恐怕已不是单凭一个人所能解决的。
综上,我认为称宣宗为“小太宗”是有些过了,但如果从他所处的时代及与唐后期几位皇帝的表现来考虑的话,我认为他算是较为出色了。当然了,这也只是我在了解相关历史资料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其实,历史就是这样,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难以说服所有人,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人对它如痴如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