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天,其实是正式课的第一天。主要内容是关于孩子注意力的保护问题。
孩子出生的时候神经元的数量是最多的,轴突和树突的链接需要充分的活动、体验来发展,体验越多,链接得越丰富,生命力发展得越好。
小孩的特点:
不知疲倦、反复操作、高度集中
儿童与生俱来的两种品质:
高度集中的学习品质以及生命成长的激情。
如何保护孩子以上的两种品质:
1. 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自由—》感兴趣—》专注—》意志力(全人格投入,勤勉期)
孩子的热情就是孩子的宇宙导航仪,就是孩子的天赋所在,当孩子的热情被点燃的时候,他的强大将无需证明。
玩耍与学习、自律与法律
一颗种子有内在的成长规律,有外在的环境适合的时候,会自然生长。生命本身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指引成长的。
儿童的成长需求和成人的管理需求是不一致的,容易冲突。小孩小时候,孩子更容易听见内在精神胚胎的声音,会发展自己,这个是大自然赋予儿童成长的能量。6-7岁的时候,孩子更会听到成人管理的声音。所以说一定要给予小小孩足够的自由,让精神胚胎指引孩子成长。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的环境,把大自然赋予孩子成长的能量给予孩子,支持孩子成长,而不是禁锢孩子,限制孩子,违反自然规律。
孩子玩手机的时候是被动注意,是声电光的刺激。被动注意不需要意识的投入,久而久之孩子只喜欢做简单的,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
2. 给孩子提供事宜的外在物质环境。(比如爬土坡,跳绳,串珠子,拧螺丝等需要专注力的活动、环境,让孩子感观最大化)
否则孩子会粘父母,孩子之间会冲突。
在以上两个条件都不提供的情况下还给提供一部手机等诱惑,则孩子会沉迷手机,对手机上瘾,对其他的都不感兴趣了。
手机的使用建议:可以适当看一些精美的动画片,补充精神世界。小学阶段,可以一周玩一次手机 一次2小时的时间。
上瘾就是:你对这件事厌恶并渴望。瘾是凌驾于我们意志力至上的,掌控我们的多巴胺,收割快乐,囚禁时间。凡事让你上瘾的东西,必定也会让你感到痛苦,瘾的背后其实是空虚。
成人的时间是用来珍惜的,儿童的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父母觉得等不起是因为不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问题,对孩子未来生存有巨大的焦虑,其实现在社会,只要劳动,生存都不存在问题了,父母被潜意识控制,进入比较的阶段,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拧巴式养育: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但又觉得我们的孩子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孩子。
我们要懂得孩子不同时期的表现和规律,按照规律提供适合的环境养育孩子,最大化地支持孩子的成长,欣赏每个阶段的孩子的成长,不能着急,我们要守望生命,陪伴成长。孩子的成长是连续性的过程,父母要懂得0-18岁的所有养育规律,眼光要放长远,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就是尊重自然法则,符合道的养育。
发脾气是因为对自己的失望和恐惧以及焦虑
道的层面,不是指道德,是道德经的道,是指成长的本质、法则、规律。
新的一天要在期待和祝福钟开始,而不是在埋怨指责批评中开始。(放音乐之类的起床)
改变父母的语言模式,孩子的教育环境就被改掉了60%
善待孩子就是善待明天,我们给孩子一个金色童年,孩子就会给我们一个金色未来。
关于孩子拖拉问题:可以用闹铃之类的提醒,约定时间。
关于写作业的问题: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可以配3个月的作业,不是监督,而是在旁边看书,辅助孩子养成
张老师分享
孩子成长的需求与成人管理的需求是有很大冲突的。成人希望孩子省心,听话,不要搞麻烦的事情,不要乱动。但孩子内在成长驱动力驱动孩子去探索外在世界。不能指望公婆,保姆以及幼儿园老师来站在孩子成长的需求角度(不要投射自己的期待),只有父母,特别是妈妈才能站在孩子成长的需求上,真正为孩子发展自我,构建自我。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父母要了解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内在需求,不要为了所谓的短期利益(比如推拿时给孩子看动画片牺牲了孩子的注意力)牺牲孩子的内在成长需求。
在九岁之前,我们要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那个注意力,所有的孩子都有专注力的,以及他们生命成长的那个内驱力,其实这些东西在孩子的DNA里面都是写好的。孩子本具自足。
给孩子自由度的前提是父母有足够的安全感。养育者要有笃定的内在,不被他人通话 不受他人指责影响。 借由给孩子自由度,来成长自己的安全感,孩子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
拧巴式的养育是父母的投射。无论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还是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外在环境,那分分钟父母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可能就会产生出这种嫌弃自己的否定自己的这种感觉来。为了不让这样的感受,我们就会把这种感受投射到孩子的比较当中去,我们就会拿孩子来跟别人的孩子比较,然后把这种不满这种否定,这种嫌弃我们就投射在孩子身上,我们就觉得孩子丢我们的脸啊,我们觉得孩子应该优秀,孩子应该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这个根源就是父母自己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