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做了三个个案咨询,来访者都是孩子,最小的四岁,最大的上初二,孩子的状态和需求也各不相同。
在做咨询反思时,我感觉到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第一类是讳疾忌医型。面对孩子很严重的时问题讳疾忌医,即使咨询师提出自己的初步判断,让家长通过医院的渠道再次验证时,家长很不配合,似乎很担心孩子被扣上很严重疾病的帽子,就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所有的问题;
第二类过度关注型。这类父母会与孩子的关系特别紧密,就算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明确表达独立时,父母也会紧紧抓住孩子不放手,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是孩子的问题;
第三类是视而不见型。这类父母神经特别大条,孩子都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和心理状态时,主动求助家长也不以为然,觉得就是孩子矫情,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从而耽误了孩子最佳的的治疗时间,导致症状和问题越来越重。
其次,孩子年龄不同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完全不一样:
N:小一点的孩子,会很期待被爱、被看到,但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自身身体素质弱、从小隔辈老人教养、妈妈忙碌工作无法陪伴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C:咨询暂停一年后再次上课,思路清晰,热爱生活,但与父亲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都需要沟通重新处理,深度体会和处理。
Z:目前处于泥泞状态的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失去目标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一方面想独立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妈妈的帮助,还会给我一种有意隐藏自己的部分存在。
三个咨询的问题不同,咨询方向也不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己时刻保持觉察,多感受对方的情绪,也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反投射的部分,下一步尽快掌握催眠技术,并运用到咨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