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出自孟子所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近日,网传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整出来两个版本。
几十年来,这篇文章一直收录在初中课本中,而且还是必背课文。之所以会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们都曾经背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记得,当时背诵的版本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是,现在的版本却变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其实,甭管是“斯人”还是“是人”,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给这样的人,或者说是给这个人,代词,特指的意思。
为什么会出来两个版本呢?大家都知道,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出版图书都是采用刻版印刷的。就像八十年代印刷试卷那样,先刻版,然后一张张的印刷。在刻版印刷之前,古人都是手抄的。还记得“洛阳纸贵”这个典故吗?晋代有个叫左思的人,写了一部《三都赋》,大家都觉得好,就拿来抄写,抄写的人越来越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这样抄来抄去,谬误在所难免。关键是很多错误的版本被当成正版流传了下来。
我个人觉得还是“斯”字比较好一些,可能有着三十多年的情结吧。孟子是山东邹城人,这里在夏朝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其语言和齐鲁有一定区别。山东的方言很多,拿淄博来说,临淄和淄川就差异很大。我怀疑,当时抄录这篇文章时,由于读诵者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一部分人写成了“斯”,另一部分人却写成了“是”。
这几年,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出了很多问题。像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插图,小朋友们都化身眯眯眼,插图中甚至出现了猥亵色情内容。前几天,网传柳传志守时的故事居然写进了福建的小学语文课本。很多人对学生课本产生了质疑。有网友甚至翻出了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人教语文课本,发现课文中都是“是人也”。我是八十年代初学的这篇文章,课本早就找不见了,也不必辩驳了。如果是“斯人”改成了“是人”,起码也已经改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