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古人有禁烟、插柳、上头、踏青、扫墓等风俗,宋时还有赛龙船的活动。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遂无锦缆雕纹,却富有乡土特色。
寒食这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是竹制的秋千架。
“拾翠”是指采拾翠鸟的羽毛,后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的赛龙舟、打秋千的特写镜头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色清明可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别具一直朦胧美。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之后的恬适心情。词人虽年过八旬,但生活情趣依然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也爱月夜的幽静。这种个性和审美趣味,为文人雅士所欣赏。
文人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多以男欢女爱、离别相思为题材,风格绮靡艳丽,至宋初仍沿袭不改。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和张先这首《木兰花》都以时序节令和风俗人情入词,给镂金错彩的词坛吹进清新的空气。
(原文转载,略有删减,原作者:蒋哲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