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到晚年有三怕,一怕没钱,二怕儿女不孝,三怕卧病在床。
当老人没钱的时候,相信他就会彻底明白“人间现实”这四个字。钱,就像是一个人的护身符。当钱不见了之后,相信我们都会活得忐忑不安。
当儿女不孝的时候,那老人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儿女,终究不可能永远孝顺。或许,在现实面前,一切的亲情都不堪一击。
当老人卧病在床的时候,那老人才会彻底顿悟,自己能蹦能跳,那什么问题都不是事儿。而自己难以蹦跶,相信一切的不幸都会不期而至。
在这“三怕”当中,到底哪一点会让人特别无奈呢?那就是“卧病在床”这一点。
老人一旦卧病在床,相信“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就会出现,相信自己手中的钱就会消失不见。要知道,走不动了,才是老人最大的悲哀。
年轻的时候,我们很难理解这样的不幸。可是,当我们上了年纪之后,那我们才会彻底明白这当中的问题所在。
人到晚年,如果卧病在床,都不动了,那才是不幸的开始。
02
一位老人感慨,人生最无助的时候,是在卧病在床的那一刻。
村中的陈大伯,年纪已经67岁了,虽然不算太老,但他却特别不幸,在65岁那年便卧病在床,半身不遂。因此,他不得不让儿女来照顾他。
陈大伯其实也知道,儿女来照顾他,只能照顾一时,但不能照顾他一辈子。况且,人老了,问题更多了,麻烦儿女的次数也多了。如此,儿女难免会有厌恶嫌弃的心理。
为了打消儿女的不满心理,陈大伯跟儿女说,不希望他们太辛苦,如果实在不行,那就找护工来照顾他,请护工的费用他自己出。
儿女听到了陈大伯的话后,内心特别不是滋味,不仅同意坚持照顾陈大伯,甚至还跟陈大伯承诺,护工的费用,他们自己来掏腰包。
直到今时今日,陈大伯仍旧卧病在床。只不过,儿女都比较孝顺。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反正对父母特别好。
也许,这是陈大伯将心比心的缘故,也是家庭教育的缘故。因为陈大伯早年的时候就是一个孝子,一直照顾父母终老。
或许,在我们没有步入晚年之前,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去照顾父母,相信我们的儿女也会这般对待我们。养老问题,还得从思想层面入手。
03
从陈大伯这个事例中,相信我们就会明白,人老了,如果卧病在床,走不动了,聪明的老人会这么做。
首先,聪明的老人不会只顾着自己,而会跟儿女“将心比心”。
有些时候,老人跟儿女谈问题,千万不能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姿态,而是需要做到跟儿女推心置腹,站在儿女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实,人心是肉长的。当你为了他们着想之后,那你就触碰到他们的软肋了。这个时候,相信他们就会对父母多了一丝谅解,而少了一丝厌恶。
将心比心,终究是亲子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
其次,聪明的老人会自己“花钱”为自己养老。
人早年赚钱,到底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年老之后,可以自己为自己养老。这种情况,在人卧病在床之后,依旧不会改变。
试想,你跟儿女说自己出钱请护工,或者你跟儿女说让他们出钱请护工,这差距到底大不大呢?还真的挺大的。
儿女既出钱又出力,虽然说是本分。只不过,在人性面前,一切有损自己利益的行为,都会激发人的阴暗一面。
因此,让儿女花老人的积蓄为老人养老,然后尽量做到公平,这才是晚年安稳的基础。
04
最后,聪明的老人,能够一直发挥孝子的榜样作用。
比如说这个老人不是孝子,那他就不要期望自己的儿女是孝子了。因为“忤逆还生忤逆儿”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一个人的聪明,并不只是体现在晚年当中,还会体现在早年的行为上。你早年怎么做,那你晚年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如果你如今依旧年轻,还未老去,那你不妨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至少,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基本不会相差太大。
反之,如果你逐渐老去,那你还是要坚持培育良好的家庭风气。要知道,良好的家庭风气,才会让儿孙一直保持感恩且孝顺的心性。
对此,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人老了,走不动了,如果儿女不孝,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有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说实在话,没办法。因为儿女不孝,那是观念的问题。而观念,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一切,都是积年累月而形成的结果。
晚年之前,做一个孝顺且独立的人,同时做好家庭的教育。晚年之后,将心比心地与儿女相处,花自己的钱生活,尽量不麻烦儿女。这,才是正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