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印度之前我只和我大哥大嫂打了招呼,告诉他们我将去印度旅行半个多月,这个招呼也并不是为了征求他们的意见,仅仅是让他们知道我的行踪。作为成年人后,有更多的责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似乎我和我的家人长期以来达成了某种默契,这种默契是每去一个地方之前他们都不会对我进行劝说,也不会再唠叨年龄的事情,叮嘱一声注意安全后,我便可以背上大包就走了。
说不清楚要去印度,只是有种感觉我要去那里。所以当晚上到达加尔各答出了机场的时候,那种闷热、杂乱喧嚣的汽车鸣笛瞬间冲刺着我的五脏六腑,而这个感觉是在告诉我:嘿!你到印度了。
用600卢比叫了辆黄色的老爷车的士送去提前预定好的旅舍,老爷车在泛黄昏暗的路灯下极速行驶,借着微弱的灯光,我仔细的打量着目光能及的地方。在车子行驶到一座桥的时候,看到了桥上的人行道上躺满了人,我惊讶的叫了一声:天哪!桥上怎么躺了那么多尸体?后来是司机告诉我,那些不是尸体,是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对,无家可归的意思就是连一个毛毡布蓬都没有的意思,这些人白天给人做苦力,晚上便以地为席,成排成列秩序井然的躺一块儿仰天大睡。我没有在网上查相关数据,但肉眼看到的这可不是少数。形成这个局面,我想其中原因之一脱不了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而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便是来自最底层的首陀罗。
有意思的是在印度你要想越级实现富裕那是极其困难的,不像我们天朝还可以通过考试制度实现寒门出贵子。在印度,除非你勇敢的突破等级限制,与现实抗争,才会有渺小的希望走上富裕之路。如今印度也在进行等级制度改革,用来打破阶层的固定,并实现共同富裕。或许若干年后,我们会有幸看到印度的经济腾飞,走上富强之路。
加尔各答是个有意思的城市,在我的认知里你在这既可以体验的到何谓脏乱差,也可以感受到何谓纯洁高尚,两个极端全凭个人选择。这里我所说的高尚便是特蕾莎修女的仁爱之家,这个号称世界最大的慈善机构,尤其在有名的“垂死之家”每年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每个义工 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服务时间,有的人一个星期,有的人一个月、一年。义工的主要工作是帮助那些老人刷牙/上厕所/搀扶去长椅/吃药/吃早饭/换药/吃香蕉/吃饭……所有的工作都是琐事,需要用耐心、理性、冷静去对待。
网上也有特蕾莎修女的反对派,也会看到一些英文网站对Mother Teresa'sLegacy is Under Cloud这样的言论。
也有积极的讲述很多关于特蕾莎获诺贝尔奖的正面派,和因为Mother House Missionaries的拯救有了另一种生活的人们。
但无论怎样,加尔各答这个城市和垂死之家,依然是很多人的梦。
如果要说整个行程中最有意义的一段,那么非瓦拉纳西莫属了。这座位于恒河中游的印度城市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自建城起,人类活动便未曾在此中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我看来,瓦拉纳西的有趣并不是这座古城有多么古老,恒河有多么神圣。我不是印度教教徒,所以恒河的神圣在我的认知世界里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而更多的是对这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怀有深深的敬意,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瓦拉纳西却是例外,它格外的宁静致远。人与动物和平共处是瓦拉纳西的日常生活所见,除此之外,多宗教共存也为这座城市添加了色彩。
瓦拉纳西的动物,绝对有着与人同等的地位,牛、羊、猴子、狗、猪竟然大摇大摆的随意在大街上晃荡。他们可以把人毫无放在眼里,随意大小便,随意驻足停留,人们也不会因为动物的阻挡而破口大骂,“既然你挡了我的路,那我就绕道多走几步吧!”
瓦拉纳西的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走进恒河,把整个身体侵入水里,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
如果说恒河是有灵魂的,那么瓦拉纳西古城就是守护灵魂者,古城沿河而建,房屋高低错落,悬空而建的窗棂恍如壁画,而点缀其中的就是油画般的人物。
我是一个极其惧怕尸体的人,在恒河边上第一次观看焚尸,回到旅舍后由于脑海时刻浮现着焚尸的画面,使得胸口沉闷不堪,时常干呕。第二次去观看的时候逼迫自己故作镇定的看完了整个过程,自此后,克服了内心惧怕尸体的心理。并且还总结了恒河边焚尸的流程,大概是:先是把尸体侵入恒河,以恒河之圣水洗涤尸体;然后把尸体放到提前准备好的柴堆上,撒上香料;点火开始焚烧,整个过程大概持续3个小时左右。有意思的是在接近焚烧尾声的时候,死者的家人会把死者臀部的骨头挑出来丢进恒河里,焚烧完以后,家人会把骨灰撒进恒河,骨灰随着恒河水滚滚的流向了远方。而被丢进恒河里的那部分骨头基本上成了当地狗儿的美食。
恒河的焚尸是瓦拉纳西几千年延承下来的神圣活动。人们运来木头,高高的木柴,把许多信徒的灵魂送上云霄。火葬有专门地方进行,富人和穷人烧的木头也有不同。据说垂老者会租住附近的小屋,每日沐浴,给房东一定的资金,到他们去世时在恒河边火化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在瓦拉纳西,人们放弃物质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的境界,如饮水般平常,而在我们这个以物质和权力象征成功的世界里,这里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但又怎样呢!所有人的一生到最后,不都是化作泥土或者尘埃消失在世界里,从有到无。
印度丰富的色彩让我这个不着迷性冷淡风的人极其的欢喜,尤其是着在妇女身上色彩艳丽的纱丽,像是夜晚里点缀在天空上的星星,熠熠生辉,穿梭于繁忙的市井里为生活奔波;还有那些被涂上五颜六色颜料的房子,像是即便苦难的人住在了里面,生活似乎也被增添上了一丝色彩,也并没有那么苦了。
新德里只作为我的中转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所以也无法详细的叙述。他与世界所有的首都基本相似,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由于投放了足够的财力,城市的建设显然比其他城市好许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触目惊心的贫富分化依然在这个一国之都里明显的体现了出来,或许这就是整个印度的特点,首都也不例外吧!
阿姆利则是继瓦拉纳西后排名第二喜欢的城市,以锡克教为主的阿姆利则,没有那么喧嚣,没有那么繁忙,没有那么脏乱差。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金庙了,金庙是锡克教最为神圣的寺庙,每天成千上万的锡克教信徒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朝拜。这些信徒会留在金庙一段时间做义工,以换取免费的住宿和食物,所以义工们每天会把金庙打扫的一尘不染,里里外外以及细到每个小角落。其实不光本教的信徒可以在这里免费食宿,外国的游客也可以凭着护照在金庙免费食宿一周,睡大通铺或者地上,由于人数数量巨大,每到晚上成片躺在地上的人们就构成为了一副震撼的景象,和下午六点开餐的景象相似,一起开餐的画面也是十分震撼人心的。
锡克教是在印度这么多宗教里是我最喜欢的,锡克教倡导人居家,劳动,学习,所以在印度锡克教的人普遍受教育比较高,自然而然也比较富裕。
整个旅行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部山脚下的达兰萨拉小镇结束的,用一个星期作为休整,除了一次徒步喜马拉雅山以外,后面几天几乎每天都是吃了睡,睡了就出去瞎晃,没有太多目的。沐浴着从喜马拉雅山吹来的清风让人神清气爽,若有足够的时间,这里是个极其舒适的避暑胜地。
尾声:喜欢印度的人会从骨子里喜欢,比如我。不喜欢印度的人也会从骨子里恨他,由于他的脏乱差,也由于他的贫富分化及其的严重。但每当走在印度街头的时候,我总会幻想起30多前的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或许我们的长辈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再往后推移,我奶奶的那个时代甚至是食不果腹,以啃树皮和野菜度日,似乎那个时代距离至今还不是很遥远,但时代的浩瀚大海把我们极速的往前推到今天,那个艰难的时代又似乎已经遥远到让人不再会记起来甚至已没有人知道。只有曾经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忆起并珍惜当下的安稳生活。
希望20后再回到印度,可以看到有如今天的中国,焕然一新。嗯,20年后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