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沈从文
今天把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读完了。其实,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或多或少对这本书有所耳闻了,只是当时我单纯地以为讲的就是人性之美、自然之美。显然,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拜读完毕,一种淡淡的忧伤微风一般吹拂着我的心灵。
在《边城》的末尾,沈从文先生以这样一句话收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傩送还会回来吗?原文中带双引号的“明天”究竟是什么时候?故事最后,一直到冬天下雪,傩送也没有回来,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他是决心不回来了,他追随着哥哥“下桃源”,一去不回了。
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这样的结局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我觉得性格问题是其中的关键。
在小说中,翠翠和她的母亲一样,有性格直毅、爱憎强烈的一面。然而,跟母亲不一样的,是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因此,和爷爷长久的相依为命以及正处于懵懂的年纪,使翠翠不能一下子为自己的将来做出明确主张。这样又造就了她矜持犹豫的另一面,她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爱憎喜恶。
而老船夫是一个淳朴而没有心机的老人。为了让翠翠归巢安身,他来来回回奔走、打听、试探,却又不断碰壁。老人家为孙女操了太多心,想放手又不敢放手,结果他的操持,被大老认为是刁难,被二老认为是“弯弯曲曲不索利”,被船总认为是多事,还不被孙女理解,他的努力似乎改变不了什么,终于郁郁而终。
然后是傩送,他是一心一意爱着翠翠的,但是他也念想着他的哥哥。傩送非常清楚,哥哥的死,是他和他的家人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阴影。这样的阴影在日后渐渐横隔在他和翠翠之间,越来越厚、越来越深。傩送下桃源,可能就是一时冲动的决定,这其中蕴含了他的痛苦:虽然喜欢翠翠,但是,这件事是不成了。
作者笔力惊人,以优美抒情的文笔描绘了茶峒人淳朴热情的民风。毫无疑问,主角都没有恶意,他们身上似乎都闪耀着我们所说的人性美。但是他们性格不一,因此,即使所有的人都心怀善意、不悖天性,即使他们各自所做的都是在各自情形下最合乎自然的的做法,但这些拧到一起时,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隔膜、误解与伤害。
这是这本书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也是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所在。而这就是一种悲剧美,一部性格悲剧:即使生活在一层层的善意里,也会经历悲伤,也有生死别离。看似温情脉脉的茶峒小镇,其实透着一种绵长不绝的人世悲凉,只是溪水不言,幽篁不语而已。
曾经懵懂的翠翠终于懂事了,她在渡口孤独地长大成人,边城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