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时间与葡萄酒
1.遇到难处,一边对他人的困境保持同理心,一边不挑不拣,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很多原来看不见的,身边的小机会就会生动地浮现出来。
2.过去这三年,我们多缺和真实的人近距离、面对面相处的机会.
3.所谓“易受启发体质”,就是能在他人的处境中,看到自己问题的影子;能在他人的答案中,找到自己的解题的线索。
4.张嘴说话很容易;但是只说自己相信和能做到的事,不容易。
5.我一根根地擦亮我自己的火柴,但是期待的,是你能拿到这个火种,也燃烧一部分你自己,它才能变成你的,你也才能传给别人。
6.当道理穿过了身体,再传给别人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的一部分.
7.痛苦着痛苦着,也就习惯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件事:和这60秒“共存”。据说,作家海明威每天停下工作的时候,写最后一句话,往往只写一半,剩下一半第二天开工的时候再写。为什么这么干?你想啊,每天早上开工的时候,面对的是半句话,那就有一个强烈的冲动把这句话填完。这一天的工作不就顺利开启了吗?有这么一个洞,让自己想把它填上,这很重要。
8.持志如心痛。
心里有一个做事的志向,就像心里有个痛处,时刻提醒着它的存在。不是摩拳擦掌,不是下定决心。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心里的洞,它始终向世界张开,需要我用全部的精力去填满它,到处搜寻资源去完成它。长期坚持干一件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些念头可以像种子一样种下,然后等着它慢慢发芽。
9.“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不要被困难定义;带着希望说实话;带着实践讲道理;带着痛处来坚持。
10.唯一真正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思考的指针转向自己。
11.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
12.先以自己为道路,再为后来者开路。
13.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莫大的荣幸。
二、改行、露营与“职业折旧率
14.听从内心的召唤,不惧世俗的眼光,任性搏一把,这好像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代人里都会出现的情况。
15.人生经历全部打包,换个地方再开张。
就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不被身份标签限制,边走边打包无数技能和个人特质,可以灵活变换工种,同时不会浪费任何一段经历。
16.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内核。
每个职业,又有自己固定的上升通道。讲师上面是副教授,副教授上面是正教授,人人都处在通天之梯上的某一级,外界根据他的位置对他做判断。
正如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说的,“我不是很多,但我是自己的全部”。
17.你花钱买到的不只是我做导演的这段时间,还有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读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买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华转化成的30秒,怎么会不贵?——塔西姆·辛
18.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
你受过的教育,经历过的职业背景,甚至犯过的错误,它们给你留下的遗产,都可以成为你当下价值的支撑点。改行,不是承受损失,而是拓展生命丰富性的机会。2022年,如果你也在承受变化,也许,你其实是正在成为另一朵玫瑰。
19.折旧率更低的职业: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
创意不是天赋。像我们何帆老师的分析洞察能力,罗胖这样的诠释信息能力,董宇辉的表达能力—— 都属于创意技能,这种技能,随着阅历渐深,年岁渐长,反而更容易打磨出时间的光华。
人到中年,怎么能顺利转行?我给你一条转岗转行的原则:迁移到技能相近但趋势向上的岗位。
20.《露营与英雄归来》
在城市里,人们普遍崇拜的,是拥有耀眼头衔的人,掌握更多资源的人,拥有更多财富的人.其实,“露营就是成年人的过家家”。大家放下城市生活、文明社会给自己的负担,回归荒野,回归大自然。
露营虽然还只是个小众游戏,但它也是一个隐喻,让我们去追问:
卸下职业和身份的标签,人最有价值的内核是什么?剥去科技的加持,当人工智能的大水漫过脚面,人拿什么来面对世界?失去文明的护佑,回到自然当中,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露营游戏这个观察视角,让我看到:未来的英雄,可能就是古典史诗时代英雄的回归。
这就是我从露营游戏中得到的启发:我们最珍贵的能力,是让自己永远保有从内核出发的能力。你的价值,将只取决于:你的内在到底包含了多少丰富性。
回归内核,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拥有什么?
三、微雕、剧场与听诊器
21.故事9.《“10万+”与微雕》
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你可能会觉得微雕就是“内卷”吗?当然不是,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化,是你用这招,我也用这招,大家互相耗着。但微雕,是总能找到下刀的新角度,它们不在同一个作业面上。
在内卷的尽头,请试试“微雕”
22.故事10.《听诊器与博尔塔拉》
焐一下听诊器这个动作,对医生有什么好处?你想,当一个病人通过听诊器,通过焐一下这个小动作,就能感知到大夫对自己的关心,能感知到这个大夫面对的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对大夫就有了一层信任。有了信任,病人就会更倾向于遵从医嘱,依从性就会好,那治疗的效果就会更好。医生就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想想现在的医院吧,遍布各种现代化的检查流水线,医生和病人之间会永远隔着各种机器和仪表。所以,当医生勤于用听诊器的时候,他就会经常来到病人身边,来到病床旁边。这个时候,小小的、看起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听诊器,就成了医生和病人之间重要的接触媒介。听诊器的本质是什么?它其实不只是一个诊疗手段,它更是一个触点。
所有做成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所有的良好关系都建立在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上。而所有的信任都建立在真实的触点上。所以,当你觉得手头上做的事没有突破口的时候,不妨从关系的维度、信任的维度想想,有没有什么可以努力的空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你的触点,找到你的“听诊器”。
六哥,我深化这种关系,是为了推广;而推广,也是为了深化这种关系。。但你只要制造了这样一个真实接触的触点,其他人看到之后,就会觉得心头一暖。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家庭美满,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和同事关系融洽,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和生意伙伴能处成朋友,我们就会对他多一分信任。
23.故事11.《话剧与常识》
和大华合作的签约演员都要遵守一条独特的规定,每晚演出结束后要留下来与观众聊一聊,听听反馈、聊聊感受。
创新的空间,就在脚下。可以微雕的,不仅是一项手艺,不仅是营销推广的方法,微雕的刀锋所向,甚至还可以是整个产业的结构创新。
商业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把更丰富的东西,以更便宜的价格,用更方便的方式,交到用户手中。
同一件事,如果我们打算在一个行业深耕下去,我们不仅要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下手,还要尝试去大家看不见的地方下手。坏消息是:看不见的地方,不好找。好消息是:看不见的地方,有的是。这件事没有尽头,永远有不断优化下去的空间。
四、绿道、操场与“保链护土”
24.故事12.《故乡与魔法》
苹果正积极寻求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
什么是保链护土?保链,好理解,就是保护产业链。保的是GDP数字的增长,保的是国家产业结构的完整,保的是大国的竞争优势。而护土的这个“土”,是乡土的“土”,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身边人。
保护供应链,保的不是哪一家企业,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宏观数据跟抽象概念,保的就是我们附近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留住的可不是苹果这家外国公司,不是一些GDP数字,而是中国制造业的能力本身。
曾航说:你意识到没有?中国就像一口大火锅,里面的元素越丰富,味道就越好,创造性就越足。里面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多余的。
约翰·多恩的那句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诗人还说:连一颗小石子被冲进了大海,都是整片大陆少了一点点。善待每一个人,保卫每一个局部,方能护得这众生周全、山河无恙。
25.故事13.《快餐店与星辰大海》
汪国玉说:“附近的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尽可能满足他们什么。”但南城香做的是细水长流的全时段社区生意,同样一份店铺租金,一天可以卖五顿饭。你任何时候到南城香去,都会发现有吃的:上班族清早匆匆赶路,可以带走茶叶蛋和豆浆;中午懒得开火的退休大爷,可以点一碗好吃又便宜的安格斯肥牛饭;孩子下午放学回家以后,可以买一杯奶茶、一对鸡翅垫垫肚子;晚上下了班不想做饭,一碗虾仁大馄饨暖心暖胃;深夜朋友聚会,可以去吃电炉烤串。附近就是星辰大海。
26.故事14.《绿道与眼前人》
这是清华大学的操场。跑在最前面的是清华新雅书院的院长梅赐琪。他在2022年4月份刚刚上任。这可不是他偶然一次跟学生跑步的照片。上任之后,他每周都要跟学生跑一次步。我还找梅赐琪老师要了他的一张日程表,你看看:周一傍晚,带学生跑步;周三上午,办公室开放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去找他;周四下午,主持“惊鸿”系列讲座;周五中午,跟两个宿舍的学生午餐;周五下午,跟学生一对一对谈。看完这个日程表,你肯定看出来了,梅院长跟我们一般想象的大学院长不一样。他花了大量时间跟学生待在一起,甚至是找各种方式跟学生们“搞关系”。
这门课有一个特色,叫“面批”。什么是面批?就是学生写好文章,交到老师那里,老师提前看、批改好,然后跟学生一对一面谈,逐字逐句地反馈文章的问题,怎么改,为什么。注意啊,是师生要见面,就在这样的教室里,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不是老师跟学生的邮件往来。
梅老师跟我说了一个写作课的教学理念:“全过程深度浸润。”原来,跟学生跑步也好、吃饭也好、面批也好,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全过程深度浸润”。全过程,就是一个也不能少,一刻也不能停;深度,就是不能流于表面、皮毛;深度浸润,就是要用人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多角度地润物无声、春风拂面。
这也是我们想象中教育原本该有的样子。大学扩招之后,在很多高校里面,一个博士生导师要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研究生。老师还是会上课,但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很难发展出那种私人之间的交道和交情了,更不用说“全过程深度浸润”了。不光大学,三年疫情,大量的孩子都在上网课。不是有一个段子说吗?“你家孩子在哪儿上学?开始是在钉钉,后来转学去了腾讯会议”。这让学生和家长明白了一件事:上网课,课好像是上了,知识好像也学了,但是,这还不是完整的学校。
学校是什么?是由活生生的人、活泼泼的精神构成的地方啊。
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学校是什么?“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不仅是教育家,所有要经营星辰大海的人,其实入手点不在远方,而是每一个眼前的、具体的人。
只要拆除一点围墙,只要增加一些连接,“星辰大海就在我的附近”。
如果你因为什么原因突然闲下来了,不妨给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发个微信,给帮过自己的人送个小礼物,为消沉的人带来一点小惊喜,这就是我们可以随手建设的绿道,随手拆除的围墙。
刚才,我们花了一点时间,讲了几个有关附近的故事,它们分别提醒我,相信近处的力量 、关切近处的冷暖、夯实近处的关系、体验近处的美好。
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家乡,附近都会有一条河。这条河流从你脚下出发,悠悠延伸,一路壮大,最后一定会通往远方,终汇大海。
五、麻雀、小店与“数字化勤奋”
27.故事15.《投资家与小草》
而你跳出来,往整个市场上看,谁在创造真正的价值呢?除了那些参天大树之外,还有更多的小花小草啊。过去,我们眺望远方,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旷野里醒目的大树。但仔细想想,我们日常填饱肚子的小麦、水稻,其实都是草啊。
冯大刚-数字化正在改变中国商业的底层土壤。滴灌通,要的不是什么参天大树的未来,要的就是小草们的今天、明天、后天、每天生长的一部分。只要算得过账来,就能投资。
数字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就越容易聚合资源。在资源越丰沛的地方,你当然就越能做成自己的事。
28.故事16.《奶茶店与女主播》
奶茶店能挣钱的秘诀,就在于老板和老板娘的全情投入。甚至对于很多大的连锁品牌,在审核加盟资格的时候,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老板夫妻至少要有一个人得常年在店里盯着。
羡慕,不嫉妒。在数字化系统中干活,每一个动作都被记录在案,每一次努力都被系统奖赏,这就像鞭子一样,抽得人根本就停不下来。数字化勤奋。您有再大的田产,您也得下地干活。您得了再好的收成,也都是您的劳动所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28.故事17.《何帆与麻雀战略》
麻雀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迎难而上,主动进入人的地盘,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爱因斯坦曾说,能够做出改变就代表聪明。他没有想到,这句话是在表扬麻雀。
爱因斯坦曾说,能够做出改变就代表聪明。他没有想到,这句话是在表扬麻雀。
六、移形、换景与“作品意识”
29.故事18.《小白菜与植物店》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古人造园林造盆景,只要在园子里搁几块石头,意境马上变得幽古,引入一池水流,马上就会感受到宁静致远。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石头一定来自古远,所有的流水必将奔向远方。而我们人,天生就有一种能力,看着眼前这个物象,就能想象到更久远、更广阔的东西。
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编码,就是很好的创新资源。
30.故事19.《山与召集人》
吕兴彦要做的是“人造景区”,更准确地说,是“3-24小时都市短期度假目的地”。度假,就是短暂地穿越到另外一个平行世界里。人们图的是啥?是在那里看到的、吃到的、体验的,跟自己日常经历的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吕兴彦作为一个老招商人,要把自己的经验雪藏起来,放手让年轻人去干。因为年轻人才知道什么能吸引来年轻人。
这给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发:我们做的事,也许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对接的传统,可以选择。
不管你做的事多新,回头看看,带着自己的问题,找到最适合你的传统。每一个传统的认领、选择,都意味着你做事的方法、做事的重点和做事的边界,不一样。而创新就在其中
丘吉尔不是说了吗?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31.故事20.《村庄与作品》
什么是作品?
是要像燕子衔泥、小鸟做窝一样,一根树枝、一根草,聚集我所有的资源、我的意志、我的创造力、我的独特表达,一点点搭出来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编码,这个创作过程,就是做作品。
人可以站在原地,但我把世界的资源,都拿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整个世界,都为我所用。
不管是村庄也好,工厂也好,产权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归属人,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一张摊开的白纸,我们都可以在上面肆意挥毫,然后,在心里重重地给它落款、盖章,这就是我们的作品了。
七、舞蹈、emo与“内在节奏”
32.故事21.《舞蹈与典礼》
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两年,买卖还没做多大,先立了三条规矩:第一条,不卖广告。互联网公司最容易获得收入的来源先断掉。第二条,不卖永久会员。你要用会员功能,只能一年一年续费。更任性的是第三条,不融资。有投资人喜欢他们的产品,上赶着给钱,都不要。
这家公司,叫浮墨笔记(flomo)。他们的产品是一款笔记软件,我也是他们的用户,产品还真挺有新意的。为什么不卖广告?因为广告的本质,是把用户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而笔记软件呢,是帮用户管理注意力的工具,这两件事是相悖的。所以,我不能干。那为什么不卖永久会员呢?少楠说,用户每年一次决定要不要续费,这个压力对我们来说还挺重要的。有人续费,有人不满意就不续费,这个约束,才能让我们只做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事儿。那又为什么不融资呢?少楠说,人们只看到了融资的好处,却忽略了它的代价。钱不是白拿的。拿了钱,投资人就得找你要回报。十倍回报不行,得百倍千倍的回报。这会扭曲我们的行动。
我们选择了舞蹈,而不是奔跑。”奔跑,追求速度和胜利,但是它不会是新的东西,不过是更快地走。越想跑得快,就越要遵循标准的跑步动作。而舞蹈,虽然看起来慢,但它有另一种内在追求,追求过程好看,追求结果创新。
一个舞蹈者,在意的是自己的轨迹和节奏,而不是把一切有效动作全来一遍。正如泰戈尔说的:“美懂得说:‘够了’。而野蛮吵着闹着还要更多。”
。所谓“舞蹈”,就是这么八个字。前四个字,叫“法度谨严”,得有规矩有约束有边界,但是还有后四个字:“变化出奇”,请放开来创新吧。
33.故事22.《导演与群像》
“技多不压身”。一个本领,能干什么,不知道,先练着再说。这一级铺好了,下一级台阶自然浮现。世上的人,有的人老实、有的人机灵、有的人有天赋、有的人平庸。在这四个象限里,张艺谋占了两项,老实,但有天赋。
经营好自己的现在,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未来是什么?未来只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中某个因素的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就是未来。
正如作家余世存老师说的:“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八、做事的人
34.要拒绝名词的诱惑,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无论多好听的名词,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活成一个名词,无论是“权威”“泰斗”“总监”“领导”,我们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标签里。
但活成一个动词,你就可以成为一组行动,你在讲课、在直播、在写作、在调研、在沟通、在选择。
第一部分,空间、时间与葡萄酒。在环境不完美的时候,学会一边保持希望,一边说老实话。
第二部分,改行、露营与“职业折旧率”。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关注自己的内核,而不是拥有的标签。
第三部分,微雕、剧场与听诊器。在做事的时候,更关注自己能持续努力、无穷深化的要素。
第四部分,绿道、操场与“保链护土”。在远方和附近之间,更关注眼前人、身边事。
第五部分,麻雀、小店与“数字化勤奋”。在大和小之间,尊敬大树和鸿鹄,关切小草和燕雀。
第六部分,移形、换景与“作品意识”。把一切都看成画布、琴谱和舞台,有胆气把世界据为己有。
第七部分,舞蹈、emo与“内在节奏”。在跑步和舞蹈之间,偏向舒展一点,优美一点。
我打算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活成一个“动词”。
“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