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庞余亮老师的散文集《小先生》,让我认识了一个刚步入社会的乡村教师,他总是在备课笔记的反面记录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语言纯朴真挚,不饰雕琢,却透出了对孩子们满腔热情和拳拳爱护之心,让人动容。
《小糊涂》则带领读者回到了他的童年岁月,那时不乏苦难,更多的却是乐观、坚强、爱与希望。
1.黄泥瓮----童年最忠实的陪伴者
在庞余亮老师的童年岁月中,绕不开一个最忠实的陪伴者,它就是母亲亲手制作的黄泥瓮。它是用黄泥和稻草做成的,大嘴巴,大肚子,模样如一只放大了几万倍的大蒜头。
作为一个贫寒农家出身的最小的孩子,他上面还有九个哥哥姐姐,由此可以想见,他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他甚至没有一张用来睡觉的床。那个躺在墙角的黄泥瓮,就是属于他的温暖的窝。它曾经装过稻、装过麦,如今,也和他一样,被剩下了。
黄泥瓮是懂他的。在这方小小的世界中,黄泥瓮能静静地倾听他的诉说,看他用“爪子”反复练习把舌头拉长,以期拥有像父亲一样的长舌头,用来把碗舔干净。
黄泥瓮是疼他的。在他被父亲责罚,手上起了一条条红杠时,爬进瓮里,懂事的黄泥,会把他手背上的疼一点点地吃下去。
黄泥瓮能给他以庇护。在梅雨季节里,雨连绵不断,尽管父亲事先已做了修补工作,但草和泥做成的房子,还是无可避免地到处漏雨。唯有黄泥瓮,始终保持干燥,让他在叮叮咚咚的雨声中,也能安静地入眠。
黄泥瓮,承载了他无数睡梦中的美好想象,带领他穿过岁月的风雨,阻挡了生活中的灰暗,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2.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家庭。冬天因为不用干农活,全家也由一日三餐改成了两餐。为了减少体力消耗,母亲常挂在嘴头上的话是“睡觉养精神”。于是,在小小庞余亮的心中,曾有一个大大的愿望,那就是将来有钱了,一定要全部拿去买肉包子吃。虽然貌似可笑,读起来却令人有点心酸。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看着父母整日操劳,穷人的孩子,早早学会了当家。
他会干的活可多了。打猪草、喂猪食是最基本的,给母鸡捉蚂蚱加餐,帮母亲把水罐灌满水,把饭罐洗干净,这些可都是他主动承担的。
拔稗子草、拾哑巴棉桃并剥壳等,尽管这些活不好干,他也要努力在劳动中学习。
给甘蔗剥“衣服”,则是件虽不算重,却很繁杂的活。那锋利的甘蔗叶子常常将人割伤,让他的脸颊上有了一道道伤痕,横、竖、斜的都有。不用说,肯定会疼啊。但他并没有声张,这是他瞒着父母偷偷干的。
而且,剥干蔗叶不但疼,还会痒,让他浑身上下都痒得难受,即便有二十根手指,也抓不完。
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他多么盼望,能拥有哪怕一根最瘦的甘蔗啊,可以当做孙悟空的金箍棒,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番。还有那甘蔗的甜蜜,也是如此诱惑着他。但他也明白,那些甘蔗是要卖给城里人的。
母亲当然知道他的心思,作为给他的奖励,把没多大用处的“妈妈根”(甘蔗的老根)给了他。尽管有些委屈,甚至忍不住哭了,但他能体谅父母的难处,更不会去提非分的要求。
3.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尽管他的童年总是被饥饿缠绕,尽管这个穷家有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但这些,都不能妨碍孩子爱玩的天性。
在这本散文集的封面上,画了一个泥孩子,那就是作者年少时的模样。他的头发是乱蓬蓬的,双手和一双赤脚也沾满了泥巴,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从内心满溢出来的那份快乐。
你看,他的脚高高抬起,在踢一只草毽子。他的头也昂扬着,眼神如此专注。
的确,那是属于他的快乐时光。在打完了猪草之后,他和伙伴们比赛起了踢草毽子。那两棵缠在一起的大车前草太给力了,仿佛就是长了羽毛的绿色鸟,成功地栖息在他的光脚上,直到小伙伴们一个个败下阵来,还是牢牢地粘住了他,想继续跟他做游戏呢。
自己动手和泥,做成泥瓦片,是最适合打水漂的。
往瓦片上吹口气,然后挥动手臂,抡圆挥舞,看着瓦片“嗖嗖”地在水面上飘过。它们比蜻蜓更轻盈,有点像在水面上滑行的雨燕。
赶紧数一数,打得最好的水漂,居然连着跳了九下,直到了远远的水中央。这样的自娱自乐,可以让小小孩子内心的愉悦,漫延到很久。
生活中不全是苦。到田野上去,棉花桃是甜的,玉米秆是甜的,芝麻花也是甜的。还有香茅草、地慈菇、野芦苇的根,通通都是饥饿孩子们的零食,也是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又怎能不令人快乐呢?
所以,尽管在这本回忆童年的书中,有苦涩,有辛酸,但更多的,是回望旧时光时,对父母的感恩,对生活的知足。正是这些难忘的童年经历,引领着作者,以一颗温柔敦厚的心,笑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