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中国电影票房实现快速增长的根基是什么?
问题二:票房高口碑好,是票房重要,还是口碑
问题三:到底是电影引导观众,还是观众决定电影?
问题四:未来的中国电影之路改如何发展?
问题六:中国电影的束缚力之来源
一、电影之根基
中国电影自1905年的「定军山」诞生以来,经历过了抗战炮火、文化革命、改革开放的洗礼,历经整整一百多年的艰苦发展,从无声、黑白、单机到环绕立体声、高科技、高投入的巨幕电影。在这一百多年的电影历史长河里,中国武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乃至于主导地位。这条主线的发展从20世纪的20、30年代的中国大陆,逐渐迁移到60、70年代的中国香港。从「火烧红莲寺」到「猛龙过江」,中国武术促进和支撑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中国电影也推广和弘扬了中国武术。这种推广和弘扬,在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达到了最高峰,作为世界影坛上的教科书级的动作电影,其让中国武术成功开拓世界市场并得到认可。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功夫的狂潮。在80年代,李连杰「少林寺」掀起了中国的学武热潮,另外,成龙、洪金宝等具有个人喜剧色彩的武打动作片进一步使得这股热潮升温,在数年内,中国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规模达到了上万所。2001年获得奥斯卡4项大奖的武术动作片《卧虎藏龙》,无论在全球电影界的影响力、票房收入的市场因素,还是在中国电影和中国武术的宣传与推广,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
从此,中国功夫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个烙印和元素,甚至,成为代表中国的一个符号。电影作为文化输出之眼,对内,推广和宣传国家的本土文化,加强对国民的文化思想的熏陶,提高民族凝聚力。对外,彰显国家实力,弘扬和宣传中国民族文化和主旨,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认识中国。中国电影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中国武术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源泉。两者互促互存将永远延续下去。
而中国电影票房实现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导致大量的资本进入电影领域,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就在于国产保护月。2004年国家电影局口头下达希望全国各影院支持国产影片通知,每年的6月10日~7月10日(或者延长到8月份)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海外的大片在中国上映(比如好莱坞)要么是拖延档期,常常在国外上映2~3个月了才开始在中国上映。如2004年,好莱坞进口大片《蜘蛛侠2》、《怪物史莱克2》分别在北美的上映时间为6月30日和5月19日,在中国推迟到8月5日和8月10日上映,为7月16日上映的《十面埋伏》腾出了将近三周的档期。
要么是扎推上映,引进的几部大片同时上映。如2013年7月22日开始到31日,一周时间里,《惊天危机》、《速度与激情6》、《环太平洋》三部大片将扎堆上映。要么就是撤片,涉及敏感的内容或者片名都可能被撤。如已确定2013年7月22日上映的《惊天危机》,本来也被要求撤档,当时给出的撤档理由是片名比较敏感(原定译为《白宫坠落》),所幸片方在改名后逃过撤档命运。另外,在2017年3月1号起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院年放映境内企业、其他组织摄制的电影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这条规定更是将电影文化保护推到了极端。试想一下,每个电影院每年241天都在播放国产片,这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充足的票房保障。给优质的电影制作提供时间沉淀。
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提升。过去追求的解决温饱,逐步转移到寻求精神食粮上面来。中国的娱乐项目并不多,常见的有影院、KTV、酒吧、游乐园等,在这些设施当中,影院的消费是相对较低的。而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又富有娱乐性,关键是门槛较低,成为了人们首选的娱乐项目。
三、互联网的加入。各种团购的竞价推广,各种补贴,如新用户1分钱看电影,9.9元抢先看大片等等。互联网的加入,是推高总票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降低了观影的成本,使得观众的覆盖面更广;另一方面,将人们的消费引流到电影这一块来,培养了人们的观影习惯。
四、电影院、屏幕的高速增长。这一点,在三、四线城市的变化尤为明显。因为一、二线城市的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状态,大量的资本另辟蹊径开始涌入到小城市,抢占电影市场。其中最成功的,是大地影视。现在,小城市带动电影票房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五、高科技的加入。随着一部「阿凡达」的全球热映,为了适配这部电影,中国影院进行了大改革,加入了3D潮流。并在之后的数年内,不断的提高硬实力。杜比全环绕立体音响、4K屏幕,不断的适配观众越来越苛刻的观影需求。
二、是票房重要,还是口碑重要
随着观众的电影鉴赏能力越来越高,对于电影的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在电影界有着这样的一句话:好口碑不如好票房。这两者的矛盾和冲突,是目前中国电影发展最大的困境。有时候精心制作的优质电影作品,并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如「钢的琴」。而一些明星扎堆的电影,往往票房高得离谱。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电影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电影制作需要的时间沉淀速度。短短的几年时间,国产片从几十部到几百部上到上千部争先恐后等着上映。其中不乏充斥着粗制滥造的电影,短短的几个月就完成了剧本编写、取景、拍摄、后期制作等。这个社会的浮躁气氛同样也在电影界上演,一味的追求快。为什么说中国出不来一部和「阿凡达」一样票房口碑都达到巅峰的电影,除了技术的限制之外,在中国没有一位导演可以像詹姆斯—卡隆一样花费15年的时间精心打造一部电影。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讲,也没有投资方会愿意花这么多的时间成本投资一部这样的电影。在中国,像这样打磨十年之久的电影,还不被市场淘汰的,只有王家伟的(一代宗师)。
2、电影制作成本的分配不均。一部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明星片酬分走起码80%的制作成本。剩下的拍摄设备,场地制作、后期制作等成本压制在20%以内。根本上无法完成精良的创作。过于依仗明星效应来带动电影票房。这造成的电影口碑越来越低,而明星效应越来越被放大,片酬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是,哪怕现在明星扎堆的大片,也可能成为口碑差、票房低的悲剧。
3、粉丝经济。这也是近几年开始迅速崛起的票房支柱。现在的追星热真的是达到空前状态,未来还将继续发酵。只要这部电影出现喜欢的明星,不管片子好不好看,都买账。如果出现多个喜欢的明星,恨不得二刷三刷住在影院里了。而一些制片人和导演为了迎合这种现象,只会找来明星小鲜肉来撑场面,无剧情无演技。为了高票房,口碑再差也无所谓,因为还有人买账。这种价值观在根本上也改变了很多想用心制作电影的导演制片人,既然随便请个明星拍都有人买账,那又何必费心费力、呕心沥血的去拍电影呢。
4、观众喜好。这引发了“到底是电影引导观众,还是观众决定电影发展”的热议。冯小刚说过现在的国产片垃圾是因为观众垃圾,是观众的不支持所以他们拍不出好片子。这话虽然带有他个人情绪化,但也侧面揭示了老一辈电影制作人的无奈和心酸。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投入成本时间心血精心创作的电影,落得个只叫好不叫座的下场。决定电影制作方向在他们手里,选择权掌握在观众手中,观众喜好又决定着他要不要掏腰包买票。所以,眼下的国产片大多数为了迎合观众喜好。如低俗喜剧、搞笑段子、IP热点、卖情怀等,供消遣和打发时间有余,引发思考,让观众回味记住的实在太少。
5、受限题材。中国电影的审查之严格、限制之多,世界少有。尽管国产片处于“百花齐放”阶段,各类题材、各类风格展示着独有的魅力。但是归根结底,热门题材就动作、喜剧、爱情、历史、战争、警匪几大类。有人说,中国连一部属于自己的科幻片都还没有。而灾难、剧情、伦理、悬疑等领域的电影一部代表作都没有。奇幻片也大多数借助「西游记」这个大IP。受限题材一方面是审查标准的高度严格,很多领域无法涉及。另一方面是受限于剧本创作资源匮乏,优质的剧本实在是少之又少。
三、中国电影发展的未来之路
中国的电影票房、荧幕数、观影人次已经有了超越北美的势头,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完成超越已经不在是一场梦。但是在追赶好莱坞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人才的培养。中国电影无论是在技术、从业者素养、生产内容、与好莱坞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之前讲的,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一部科幻片,也大都源于这几方面并没有突出的人才和技术支持。现在很多国产的电影特效过于依赖外国特效制作团队。最让观众吐槽的就数国内首部CG电影「爵迹」了。花了巨额请「阿凡达」制作团队打造的特效,拍出来却像5毛钱的特效。相反的是,最近热门电影「战狼2」中被提及为什么冒生命危险用真狮子拍摄,原因就是找外国特效团队制作的狮子太贵,而国内的特效制作又不够逼真。 技术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培育,是电影未来发展的重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