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之前,我都带着一口乱七八糟的牙。牙很暴,上下嘴唇很难碰上,但每天笑的也挺开心,感觉挺好。
直到媳妇看完了三生三世,被又廷哥哥狠狠圈粉,看惯了帅哥,就觉得我去矫牙会更好看,于是开始劝我去矫牙。
但我内心是拒绝的,心想:
你看了帅哥就嫌人家丑可还行,此风不可涨;
我的牙很不齐,如果做正畸,肯定很疼;
年龄也不小,治疗的时间肯定短不了。
......
总之各种抗拒的原因一下子涌上心头,最后汇集成两个字:不!去!
后来媳妇越想越觉得矫牙这事靠谱,反复吹风,理由还是那些,什么牙齿整齐聚财,形象好人缘好blabla。自己内心并没有被这些理由所动,却开始让我反思最初拒绝矫牙的那些原因:
你看了帅哥就嫌人家丑可还行,此风不可涨:
帅和丑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丑都是帅比下来的,看到更帅的觉得自己丑,没毛病啊!没觉得自己相貌上的落后,却让别人闭口不言,这不跟穿新衣的皇帝一个路数么?
这条不成立。
我的牙很不齐,如果做正畸,肯定很疼;
这一条逻辑上是成立的,牙不齐导致矫正很疼,但是因为疼就当作拒绝把不齐的牙变齐的理由,就显的太苍白了。就好比一个人想赚钱,却因为赚钱的过程太辛苦,结果不去赚钱了。
这条不靠谱。
年龄也不小,治疗的时间肯定短不了。
这一条也在时间维度上有问题,如果提早重视牙不齐的问题,年龄小的时候就矫正,治疗时间会短很多;如果现在不开始,往后推,年龄只会更大,治疗的时间和难度只会有增无减。现在矫正,只会比之后矫正,时间上更有利。
这条不成立。
想来想去,所有的理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害怕变好、害怕疼痛、害怕花时间。最后也没想出一条,能够正面说服自己不去矫牙的理由。
其实,诉诸内心,一听到矫牙,其实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潜意识里的应激反应就是抗拒,有点害怕。而且为了让应激反应看上去更合理,于是有了上面那么多似是而非的所谓理由。
应激反应,其实只是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是为了基因能够延续的生物行为。这在动物世界甚至原始的人类社会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但是在现在这个不太需要为生存而挣扎的世界里,应激反应所带来的选择往往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从众而平庸的选择。
所有成功的人,也都是逆着应激反应,背负着“很多人都不看好”的标签孤独的前行。
犹太民族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民族,而犹太民族里最崇尚的一句话就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困难的事,做的人少,竞争不激烈。
困难,在应激反应体系下,是要立刻规避的。而困难本身就像一个筛子,把那些顺从应激反应的人筛下去,把摒弃应激反应,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留下来,抬上去。
其实很多成功的道理都如此简单,但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却会被应激反应遮蔽掉,于是绝大多数人都走不出“懂得世间所有的道理,却活不好这一生”的尴尬怪圈。
编剧宋方金最新的书《给青年编剧的信》中有一句非常棒的忠告:千万不要相信第一反应,第二、第三反应才是卓越的、艺术的。
为了开始培养自己抵抗应激反应的习惯,逆着人潮而上。
于是,今天我去矫牙了!
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