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帽子小姐学校的微博上发了一个人的优秀事迹,早早的就拿下了世界五百强的实习,做了国际志愿者,发了论文。而帽子小姐看到了这篇优秀事迹之后,问了我一句话“我要不要也把她有的经历一件件补上?”
如果你觉得这是你也想要的生活,你就去努力做到。如果不是,有取舍的看看就好。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看见了一些优秀的范例,就把范例套在自己的身上,努力去成为另一个人。却暂时失去了思考自己和那个人最本质的区别。
有次和老师聊到了某两项国家级奖学金的获得标准,一项只看成绩,另一项看综合素质。每年的颁奖典礼上出现的人很多都拥有着和上一届一样的经历。老师告诉我“虽然有些经历确实是需要的而且是有用的,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真正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
你会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都收集起来然后一件件的去做,却忘了自己到底合适不合适;你会一点点的在学生工作里沉浸,从干事到部长,从部长到主席,却从不问自己是否乐在其中;你上着课,赶着期末复习不停的刷着绩点,却忽略了真正的知识和自由听课的权利;你砍下了大学里的优秀,却除了这些优秀什么都没有。
你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做着那些大家一说起来就会崇拜的事情,可却忘了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2.
不知道什么时候连开开心心的做着自己喜欢的,拥有自己热爱的成长都变成了令人害怕的现象。
我觉得应当被热爱的生活该是找到自己舒适的方式融入这个世界,而不是用这个世界的方式融入自己。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我们自己把自己洗脑了,梦想和现实几乎无法并行,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只能选择热门专业,把好专业决定一生的话语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
经济学里有个定义是机会成本,意思是你选择了一件事,就要放弃选择另一件事的机会,这就是你选择这件事的机会成本。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选择。
我们把人生的机会成本视为只能稳赚不赔不能暂时亏本,所以步步按照最踏实本分不用动脑的方式往前走,大学里不敢见识更大的世界怕耽误学业和受到不好的评价,工作了之后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对工作的喜恶,度日如年。
可如果,我们把真正的自我需求放在第一位来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未来,是不是更有盼头。
“对一部分人来说你兴许已经很厉害了,对你自己来说,厉不厉害就看你自己满不满意,标准不一样。”
3.
我最喜欢的一个烹饪老师原是一名汇丰银行的财务主管。今年她32岁。辞掉了衣食无忧的工作,去了法国学习烹饪,定期上传自己的料理视频,开办料理课程,生活可谓过得有声有色。
她有一次发朋友圈说“可能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没办法理解我放弃了升职而辞职,开始去做一个厨子,没关系,我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就够了,我十年的烹饪梦,加油。”
希望你也能有这么大的勇气,拥抱自己的勇气。
社会推着我们不停的往前走,无暇回归本身思考,只能看着前方。我们很难站在人流里突然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内心,我们慌张的找着一个又一个模子把自己塞进去,塞进了这个再塞进下一个,把自己做了个全身整形之后,看着自己以前的照片,无力回天。
这个社会的很多岗位需要模子一样的量产型人才,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保存自己的权利,即便我们看起来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去着一样的地方,但起码在自己最热爱的地方,是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进入了大学这个染缸,因为不会游泳也不会去学游泳就慢慢地沉在了染缸底下。这辈子被环境同化“进化”成了可以在染缸里游来游去的鱼。
看点儿那些所谓的事迹没关系,可多看看自己内心的东西才更重要。
007用两个假期学了钢琴,虽然她周围的模子们都在努力的做着志愿或者实习;妈妈被我催着重新捡起了她热爱的素描,虽然周围快要50岁的阿姨们都在操心着孩子的未来;我平时会放掉一些所谓的正事来写写字看看书,请假旅行去看看世界,虽然这时候大家都在按部就班的上着课。
没什么对错,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做的是不是真的正确或者最适合,但起码有思考的去接受那些传递过来的信息,取精去糟,把最完整的自我留存给自己。这样是不是会稍微幸福一些。
4.
优秀事迹当然要去借鉴,但当你遇到了想要照抄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的时候,请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适合。
请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就定格在你专业决定的那一刻,因为谁也不能预知我们未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可以,把最真实的自己摆在选择的第一位,这样的话,以后的生活,是不是就能开心些。兴许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要再麻木的被一个个模子改造的面目全非了。
人,生如蚁而美如神,该美出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