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岁的四川母亲带着自己的3个孩子从四川米易龙桥上跳入河中,溺水死亡,她的长子才4岁,次子和三子为双胞胎,只有2岁。
福建漳州28岁女子留绝信后携两了自杀。
在江苏的淮安一名年仅26岁的女子张某带着自己一岁半大的儿子喝农药自杀。
2017年湘潭一母亲抱两年幼孩子跳楼自杀。
近几年携子自杀不再是一个个例。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总是会想起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一首来自纪伯伦的诗:强烈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编入教科书中。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有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个是孩子问题。孩子是无辜的,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请尊重。
一个是母亲问题。关注产后抑郁,远离伤害。
01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27岁四川母亲遗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很触动,她说:娃娃是我带来的,现在我带走他们……
初为人母,对已经逝去的生命,我感到深深的痛惜。对没能选择生,也没能选择死的孩子的离去感到深深的无力感,真不愿意看到听到这样的消息。
她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附属品了,“我可以决定孩子的生,就可以决定孩子的死”,这是一种绝对控制的认知方式——当你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就会不断的去控制孩子。
其实,孩子出生就是一次与妈妈的分离,分离后婴儿与母体,拥有各自的独立属性。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2个月到6个月大的婴儿会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6个月到36个月大,婴儿就会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婴儿与妈妈是分离的。
不管是孩子无法与母亲分离,还是母亲无法与孩子分离,本质上都是一种病态。
如果准备要孩子,一定要清楚,孩子虽是你们孕育的,但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作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孩子,更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生命。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过程:孩子先是一个人,是一个个体,然后是一个孩子,最后才是你的孩子。而孩子,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你的孩子。
02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杭州3岁小童模被妈妈用脚踢还用衣架打。
人家都说,虎毒不食子,这个可恶的妈妈简直就是要喝干妞妞的可爱,吃光妞妞的快乐。
迫于舆论的压力发了一个不痛不痒的道歉声明,言外之意还隐约像在表达,女儿也是我的心头肉,虽然踢打她,但肯定不是虐童,请网友不要多管闲事了。
我觉得,你最需要道歉的,不是网友,而是你的女儿,她本该天真活泼、无拘无束地享受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却被你当成赚钱的工具!
无论是在马路上用脚踹妞妞,还是在衣帽间用衣架恐吓她,我都觉得你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
这让我想起一部法国电影《她妈妈的公主》,片中的母亲逼迫自己10岁的女儿穿上诱惑性的衣服拍艺术照,赚取广告费。最令我震惊的是,这部看起来毁三观的电影,竟然是根据导演童年时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
童年的不幸遭遇深深烙印在这个导演的心里,很难想象,他在拍这个电影时,心得多痛,这伴随他一生的噩梦般的童年。
作为妈妈,你有权利替孩子做决定,因为孩子还小,你有权利打骂自己的孩子,因为是你生的。不,不是这样的。从出生开始,他们就是一个独立个体,请尊重这个独立生命,是还小,但这不代表你有权利打着为他好的名义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前段时间,一首小诗火遍了朋友圈,作者是一个8岁孩子朱尔,他把这首小诗送给妈妈,看哭了多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看了这首小诗,我突然想到泰戈尔在《孩童之道》中写到: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他之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父母与子女一场,是一次修行。我们足够优秀,孩子才选我们做他们的父母。
希望我们没有让他们失望。希望我们不会演变成“我在天上挑妈妈,她却在人间殴打我”这样一种画面。
03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前段时间一篇《北大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让我陷入了沉思。这位北大留美学生写的万字长文无不透露出父母一直以来对他的严格管控,甚至长大后控制他出门穿什么样式的裤子。我在感叹他处在个人自由和权利被如此剥夺的原生家庭的同时,也为他能成长为性格还未畸形的佼佼者而庆幸。
孩子有着自己的思想,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器具,他们会用他们主观的意识来判断这一切,而父母所能给的就是一点经验的建议,至于怎么做最终还是取决于孩子。
看到这个我想起了我妈妈。
我很抱歉,我设置了我的朋友圈的所有动态不让妈妈看到,因为我妈妈管的范围有点广。
你这个头像不好看啊,赶紧换掉。你的个性签名怎么可以这样写,空白读过书的人了。你的朋友圈发的是什么啊,不敢这样发,显得你傻傻的。你的内裤要穿全棉的,蕾丝什么的不好。诸如此类。
头几次我都没在意,也没改,过几天我妈又发了一堆语音说了一遍,直到我按照她的想法改了,才放过我。
我知道我妈这样不对,但她是我妈妈,我自己心里知道就好了,只要我以后不这样对我的孩子就行了。
04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中国人一派對孩子缺乏人性,除了童模事件,还有深圳虐童事件。另一派太溺爱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
在旧金山的海滩上,夫妻两个带了三个子女去玩,停车以后,两个大人拿了自己的东西就兀自坐下来晒太阳聊天了,孩子们跟在后面,每个人都抱了一个箱子,里面大概是自己收拾的东西,因为人小,东西一次拿不了,他们来来回回地跑着,最小的一个也就三四岁的样子。这种情形在中国大概是不可能见到的吧?
再看看我们中国,五个大人带着一个的子,她跑的时候怕她摔倒,她闹的时候怕她碰到,她不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跟着着急,她耍小脾气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来哄一下,她想做项目的时候大人替她排队,她脱下来的外套总不在自己手上,她骑累了的自行车总不是自己推着……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我感觉美国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国的父母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以来,付出得多,要求得多,对个性方面压制得也多。自己为人母之后,才发现身边有这么多操劳的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学特长,能为孩子做的几乎都想到、都做到,孩子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和国外的孩子竞争呢?
生怕自己孩子落后别人,周末报了各种兴趣小组班,自己心里是舒坦了,却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哪怕现在孩子痛恨我,将来一定会感谢自己。
无论怎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助于达到目的,方式尽可以不同。重要的是,父母要读懂孩子所思所想,顺应其性格而采用对应的方法,是效果最明显的。
这其中,宽容孩子的弱点和无限制的帮助他,是重要的,也是父母最难做好的。面对孩子的缺点时,父母多少会沮丧和无奈,有时会无计可施,最后用“顺其自然”来打发。
最喜欢《阿甘正传》里那句经典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chocolate ,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就如阿甘这般,从一个木讷的孩到成就自己,没有母亲那般的信任和鼓励,估计也只能算作奇迹。
It's mytime. It's just my time. Oh, now, don't you be afraid sweetheart.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Ididn't know it. 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 I did the bestI could. (母亲:别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注定是你的妈妈,并且我尽我的全力去做好)
因此,我更加钦佩这样的一个母亲,一个有着宽大胸怀和强大的心脏的高水准的母亲。
无论聪明还是迟钝、活泼还是沉默、内向还是外向、胆小还是勇敢、凡人还是人才……他是孩子,就是生命赐予你的礼物;他是你的孩子,就坚定的牵着他的手,让他温暖、快乐、健康、平安,即使他永远无法达到你心中的那个高度,也要永远保持尝试和努力的姿态。
其实,他是否能达到你的理想,这其实并不重要,就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去触碰那个他力所能及能达到的高度,完成那个完美和残缺共存的独特的个体。
不要让孩子变成你想要的生活和样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变成他想要的样子以及过自己喜欢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