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总是带着各种教育孩子的问题来咨询
“老师我孩子不上学了怎么办?”
“老师孩子天天门也不出,吃饭还要叫几次才出来,我该怎么办?”
“老师孩子做什么都行,就是不爱学习怎么办?”
“老师我家孩子没皮没脸,老师批评无动于衷,不求上进,愁死了,怎么办?”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家问题不相同
当告诉家长教育的失败是因为方法不对,理念错了,需要父母学习家庭教育时,多数父母会说:
“明明是孩子有问题,为什么要我学习?难道是我错了?”
2.孩子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借由经验成长,别人怎么对待他,他就学会了怎样对待别人。
孩子是一面镜子,身上的各种问题照出来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问题。
3.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
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
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4.圆满,建立在两个包容之上,一个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完美的包容,一个是对于自己的不完美的包容。
包容不完美的第一个意思是,你要包容一个完整的世界,你不能只要幸福,不要不幸,因为幸福是基于不幸而来的。
如果你想要彻底的,那么,你就不应该去追求幸福。
第二个意思是,对于别人,对于这个世界要宽容,不要轻易想着去改变别人。
第三个意思,要对于自己的不可改变的不完美,坦然接受。
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包容不完美,不是纵容不完美。对于很多不完美,不应该纵容,应当去改变。
5.父母之爱无私无尽,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很容易迷失;有的时候,不做点什么才是更难的,只站在孩子的身后,看着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和欣赏孩子。
6.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隔离”,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一次次失望积累叠加,就会逐渐失去情感链接,不愿意再跟对方接触,以免自身遭受伤害。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呈现这种“情感隔离”状态,说明孩子已经不愿跟父母亲近了,而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当之处。
以下在成人身上常常出现的三种行为,经常会把孩子推入跟父母不亲的黑暗中。
7.人生是一场觉醒
如果你不觉醒
生活就会让你痛
如果还不觉醒
就会让你更痛
如果还不觉醒
就会让你失去
如果还不觉醒
就会让你死亡
当觉醒的那一刻,就走上了成长与找回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
一次是原生家庭带着业力来的,因为你的认知、期望、价值都是别人给你预装好的。
二次生命是业力消了,生命觉醒了,发现过去的认知、期望、价值是有问题的,不在执念,开始破迷开悟,然后开始自我觉察觉醒,涅槃重生,重建自我,重启人生。
普通人的生命历程:
业力-觉醒-疗愈-成长-创造-放下
觉醒分为三大觉醒:
1、生命觉醒
2、自我觉醒
3、当下觉醒
生命觉醒:
生命觉醒是让我们接受生命中已经发生的事实,与生命中发生的事实和解。
什么是事实,就是无法改变的东西。
比如:出生家庭、出生地域、性别、身高、长相、健康、伤害、灾难、不幸。
自我觉醒:
自我觉醒是让我们从等、靠、要的儿童心智觉醒过来,从受害者者身份觉醒过来。
自己长大了,有能力救自己,有能力帮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有能力对自己负责,把自己支楞起来。
当下觉醒:
当下觉醒就是让我们明白,当下的每个起心动念都在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的一切,所以我们要时时保持正知正见的觉知。
8.什么是情绪勒索?
在情感勒索的关系中,我们以(牺牲)自己的需要为代价,去关注别人的需要。
通过对别人的让步,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短暂的安全假象,我们避免了冲突和对立,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遇到经常以爱包装自己正在情绪勒索他人的人,或许连他自己都不自觉。
脱口就是:“如果你爱我你就该照我说的做”,小至你的发型该剪什么、中至你的交友状况、大至所有事情都得在对方的掌控之下,情绪勒索的层级可以越来越高,但就是因为爱,或许旁观者都告诉你这就是非常标准的情绪勒索了,你仍旧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如果你不给我,你就是不爱我”
变成了以爱之名做情绪勒索的代表个案。
为什么不给就是不爱?
遇到经常以爱包装自己正在情绪勒索他人的人,或许连他自己都不自觉。
如果你开始想要逃,对方就会使出自我贬低,一直告诉你:
“反正你没有我也没关系吧!我就知道是我不够好”,
很少人能当下就判别这是情绪勒索的警讯
而是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真的伤害了一个人却不自知,但或许前面发生一大堆你完全没有意愿,但对方却要求你照做的事。
情绪勒索在情感内最实境模样就是进入一段关系后,你开始渐渐地变成另一个人,因为对方要求、因为这就是爱,你爱他,你就要变成他喜欢的样子,但这其实根本不是爱,是情绪勒索!
最后好不容易清醒了,发觉这就是情绪勒索的自己,开始想尽办法结束这段令人不舒服的关系,
这时,对方又来一段经典例句:“我绝对会让你后悔!你敢离开我,我不保证我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听到这段话,你会想这么多年来的爱,走了这么远的路,最后却不能理性而成熟的面对分开,
而是到了最后还得再被情绪勒索一番,但或许这又是情人、伴侣关系最困难的关卡了,有爱的时候什么都好,即便是在情绪勒索的关系下,也能说服自己一切都是因为对方太爱了,但情绪勒索在整段关系的经营中,从没有断过。
究竟该如何避免这些情绪勒索的经典例句不断出现,又或者实际执行,这真的是非常高深的学问,毕竟以爱之名,情绪勒索就成了躲在爱后最好的理由。
亲子间的情绪勒索
最多人讨论的,恐怕是打从娘胎出生,就无法决定的“亲子”关系
尤其,我们中国人经常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随着时代演进,有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的亲子关系,或许有点问题,又或者是,这些问题其实早已无法追朔从何时开始,常常就这么算了,而这些“算了”的背后,实际上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情绪勒索,但也许是不自觉,或选择忽视,毕竟,承认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着情绪勒索的关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看报纸、电视新闻长大的父母,看见新闻,经常下一个动作就是转过头来跟还在念书的孩子说:
“你看看人家,我也是为你好才跟你说,你要考上好学校,去考公务员,这样日子才会过得安稳,以前我们家里没有钱,现在爸爸妈妈如此努力地工作,正是为了让你只需要专注在功课上,把书念好。如果你只做这件事都做不好,我们真的对你非常失望,因为我们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了”
相信有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上面这段话都拥有类似的经历,而这就是非常明显的情绪勒索的状况。
但诸如此类的情绪勒索实在太常见,常见到每个人几乎都有一样的经历。
而没有的,会被羡慕的眼光“你的父母好开明”。
这背后的一切根本都源自于情绪勒索
那些希望、失望的情绪,伴随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老掉牙却根深柢固的内心基础,却使得非常多年轻的生命,只能随着父母的盼望,不违背、不忤逆,先做好世俗上认定的好孩子,接受所有的情绪勒索,然后长大
那些眼泪与失望,都是一种情绪勒索的化身
每一次母亲看着成绩单与排名,总是落泪,而你总是道歉,说自己下次绝对不会再让爱自己的母亲那么难过了,都是自己不好
但你知道吗?这正是非常典型情绪勒索的亲子关系。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拥有不同的天赋
没有勇气、也没办法对父母说出:
“这不是我”,
因此持续被情绪勒索,情绪勒索在亲子关系中的常见,早已被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连感受自己是否正在被情绪勒索,都会有种愧疚感。
那些垂头丧气的自己,无法满足父母期望的自己,大多与情绪勒索脱不了关系,但该如何解决?
情绪勒索从觉知,觉醒,觉察到解决是最漫长的道路。
有界限清楚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是每一次的需求都是会被满足的,有时候也可能被拒绝,但这不代表父母不爱我们。
9.有些情绪勒索者,他们重视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大于别人的,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被亏待”。
为了让别人重视他们需求,他们不惜使用情绪勒索的手段,让自己在这段互动关系中,能够占上风。
“自我价值”指的是:
我肯定我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我相信我不需要总是得做什么或证明什么,才代表自己是有价值的。
“犯错,就代表不好,代表可能让别人失望,甚至不被爱,所以,人,必须是完美的”。这是一种很真实、深刻的恐惧
当我们过度担心“如果我表达出我的需求,别人会不会因而讨厌我,或觉得我不好相处”
这种想法反而过度放大了“表达需求可能造成的不好后果”,也显示出我们对他人没有太大的信任。
因此,练习重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我们也在展示对这个世界与他人的信任。
你愿意信任对方而表达你的感受,那是你的勇敢。
当他不愿意接受你的感受时,那不是你的错,因为你仍然可以表达出你的立场。
保护、尊重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没有要求他人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你,所以这并不是自私。
情绪界限模糊是指:
习惯性地认为他人情绪是我的责任。
“讨好、逃避、说服、愤怒”,这些情绪逃避策略,其实与我们习惯承担他人情绪责任
而没有意识到“他人的情绪是他自己的责任”。
当对方心情不好时,就算与你有关,也不是你的责任,需要她自己理解消化。
“我下半辈子就指望你了,你怎么能让我失望?”
“你都三十了还不结婚,对得起你爸妈吗?”
“你把孩子丢给保姆带,你真自私,你这样会毁掉孩子一辈子的。”
“我是为了栽培才让你多做点事,你可别忘了你还在试用期。”……
我不要活了、对不起、对不起、可以了吗?……
我老了、没用了、没人会理我的、就让我死了算了……
要不是当年我帮你如何,你早就如何了。
你这种人就是不懂得感恩、饮水思源怎么写你记得吗?……
你都只想到你自己,你有想过这个家吗?……
我都是为了你,我都是为你好,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
这些话耳熟吗?
你是否对此早已习惯,虽然心理不舒服,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很有可能你长期生活在“情绪勒索”的阴影之下,而这些情绪勒索像一根根隐形的绳索,正慢慢勒紧你的脖子,让你无法呼吸。
10.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那些感情不顺,人际关系很差的人,往往小的时候都有这些经历。
童年一般都是非常糟糕的,要么缺乏母爱,总是被忽视,打骂,贬低,嫌弃
要么缺乏父爱,没有感受到来父亲自男性的力量。
要么两者都缺,总之自己的成长经历是非常痛苦的。
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在他3岁就基本建立了。
并且影响他长年的亲密关系以及各个人际关系。
一个人小时候缺爱,那么他长大之后就会越得不到爱。
底层原因是,他已经构建了一套稳固的内在关系模式,他的内在模式是自己总是得不到爱的那一方,那么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熟悉的模式中,虽然意识层面很痛苦,但是潜意识层面还是会去寻找自己曾经熟悉的模式,然后去重复当年的情形。
如果不去看到这层关系,那么你就可能会被这种内在模式一直操控者,然后不断重复童年的伤痛,并不自知。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亲密关系,要学会去看到自己和对方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彼此的
所有的外在表现,比如对方,一根筋,固执,脾气暴躁……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对方童年的伤痛。
11.1、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无能,主要靠学习。
2、从有知无能,到有知有能,主要靠练习。
3、从有知有能到无知有能,主要靠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练习。
例如,你不会骑自行车,看到别人都会骑,你知道了自己也要去学习,也能学会。
知道和有能力骑自行车之间,还要靠大量的练习,甚至还要摔几个跟头,你才能真正学会。
当你无数次骑行之后,骑自行车早已形成了肌肉记忆。
遇到任何紧急情况在路上,你都无需经过大脑,靠自己本能,就可以完美操作自行车避让。
这就是“无知有能”!
同理,人同此心。
12.人性本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随时洞察我们的内心,找到那个最真的本我!
13.与父母的关系是一切之本
在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与父母的关系
无论父母是否健在
无论是不是与父母同住都不重要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往后与其他人的关系。
如果你不是由亲生父母抚养长大,那这里所谓的父母是指在你心中的地位等同于父母的人,可能是你的姑姑、阿姨、养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抚养你长大或代理父母职位的人。
你与父母的关系极为重要。
如果跟父母之间有任何不满,往后的人生就会一直带着这份不满
如果跟父母的关系良好,就会把相同的赞赏与感谢带入往后的每一段关系里
因为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
比方说,你憎恨父亲权威、武断的本质,长大成人后,你会渐渐吸引那些权威的、掌控的,或是会将恐惧加诸你身上的人。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会成为你所憎恨的,或是显化你所憎恨的
就如同你会成为你所爱的、显化你所爱的。
如果你很爱父亲,你可能会像他
但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讨厌或害怕父亲,你也可能会变成跟他一样。
父母并不是活在你之外而是在你里面。
即使你的身体已和他们分离,即使你已长大成人,他们仍活在你的内在。
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跟我的关系早就没有影响。也许我小时候曾经受过伤害,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伤痛早已不在。我了解父母亲所经历的,也了解他们不该为此负责。”这是典型大人会说的话。
但我们内在都有一个小孩,受伤、受惊吓、感到失望的并不是大人,而是内在小孩。
这个小孩可能会突然产生非常愚蠢又原始的极度与愤怒,而你会讶异自己的内在竟有这类情绪。
关系中的伤痛会使你与较低意识结盟,而较低意识具有破坏性,会让你进入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
但如果这些关系获得疗愈,譬如你与母亲的关系已经疗愈了,母子关系变得很好,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就可以与所有女人连结,也许是你的妻子或女儿,因为这些关系都活在我们之内。
如果有人抱怨他跟老板、伴侣或朋友之间的问题,我会忽略这些,而先去处理他跟父亲或母亲之间的问题。
了解这一点真的极其重要,
改善你与父母的关系是第一优先
理论上,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
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
你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等等
都取决于你与父母的关系,一旦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一切都会改善。
缮夤老师说生命即是关系,因此生命也反映了这些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与父亲不和,财务可能就会出问题
如果你跟母亲的关系很差,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障碍,因为生命会反映出关系中的问题,生命即是关系……
当这些与父母的关系得到疗愈时,人会开始成长,跨越之前认为不可能跨越的障碍。
要疗愈伤痛并不困难,只要一份意图、一份实际应用的努力,以及与较高意识的连结就可以。
亲子关系被导正后,一切都会就位,经济、健康等种种问题都将被解决。
此外,一个家庭的和谐圆满会影响3亿家庭的和谐圆满
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就是开始去体验他们
你必须开始去体验这些事情,去经历那些对你而言可能很痛苦的时刻。你必须开始去体验……这就是我们必须练习的方式。
抱怨父母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改变自己。
人们习惯改变别人人,但这样会一事无成。
你无法改变他人,你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最奇妙的是,你若改变了,只须再等待一段时间,他人就会自动改变。
对于你与父母的关系,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因为你没有接纳自己,也没有爱自己。
而当你改变自己时,就会开始体验你的父母,你会接纳他们,爱他们真实的样子。
而不是你希望他们成为的摸样,一切都会改善。
15.你骂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他会停止爱自己
打骂孩子“消融”掉的是他对自己的爱
他们的心里只是在说:
“请别离开我”
孩子“爱”父母的背后,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
“不爱”自己是对自我内心的忽视。
这世界上,唯一骂不走的可能就是孩子了。
我们总是习惯用最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孩子却能很快就原谅我们。
却不知道,打骂孩子“消融”掉的是他对自己的爱。
你骂孩子,他依然不会停止去爱你,但却会停止爱自己。
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
前几天工作很累,当她疲惫地回到家里时发现,孩子把颜料涂得沙发上、墙上到处都是。
一瞬间她崩溃了,立马朝着孩子大吼起来。
这一吼,惊得孩子立马丢下画笔,抱着妈妈的裤腿,任她使劲推,都推不动。
只听见孩子一边哭,一边说着“妈妈抱抱”。
当我们忍不住骂了孩子之后,总能见到孩子的另一面:
你越骂孩子,他越是要把你抱得紧紧的。
妈妈打了孩子一巴掌,可能十多分钟,孩子就过来跟妈妈道歉、示好。
骂孩子,对父母而言是“我生气了”
但是对孩子而言则是“妈妈不爱我了,妈妈要丢下我了”。
通常情况下,孩子被骂以后会陷入一种“被抛弃”的恐惧。
所以孩子会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情绪表达,试图让自己心里得到安慰,并找回安全感。
此时,他们可能会:
“求拥抱”是孩子在确定自己在父母心里的分量
“讨好”,是孩子在努力维持和父母之间稳定的依恋关系。
当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但是在被父母以打骂阻止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是“不能让父母生气”。
此时他们会“牺牲”掉自己,宁愿自己委屈,也要去讨好父母。
其实,他们的心里只是在说:“请别离开我”。
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叫“自我厌恶”:
它是一种不喜欢、不认可自己,惯性地自我批判的声音。
经历过被打骂的孩子,想必内心都有过这样的声音:
你不行,你做不到,就这样,算了吧。
这样的状况久了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成:
面对困难时,习惯退缩和拖延
对自己太焦虑
对别人又太恐惧,导致严重的精神衰竭产生自卑情结,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去实现目标……
这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因为缺乏价值感的塑造,让孩子内心敏感又怯懦。
当父母骂得多了,孩子就开始“讨厌”自己,此时他一定是一个负能量的人。
有错,一定是自己的错:
我做什么都不行,不配被爱。
在亲子沟通中有一个词叫“共情”:
指的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的一种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利他的心态去交流。
如果我们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表达情感,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关心和爱护,这样他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为人父母,难免有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
当我们骂了孩子之后,千万别让孩子独自去消化。
而是要放下面子和姿态,诚恳地跟孩子道歉。
比如:妈妈刚才对你说了很难听的话,你一定很难过吧?是我们的不对,你愿意接受我们的道歉吗?
一句话,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看见了孩子的情绪,理解了他的感受。
用尊重的方式去讲道理,给孩子的就是重视。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
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开始变得自卑
经常被限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刻板固执……
有的时候,孩子“变坏”往往是从父母的语言开始。
因此,父母既然要教育孩子,就要把影响力放在“正面力”上。用行动去“捍卫”孩子的未来,用嘴去“捍卫”孩子的人格。
只要父母做到:
孩子做不好时别诋毁
孩子犯错时别苛责
孩子需要时别敷衍
做一个有温度的父母,给孩子一个有爱意的环境,它才是孩子未来的“发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