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读后感’写作,就是爱上自己的心动;爱上‘大读后感’写作,就是爱上自己的主动;爱上‘大读后感’写作,就是爱上自己的行动;为了这些感恩之爱,我们一起鼓动!”这是子阳老师在《读了就要写》一文的结束语。
这篇文章在文中以执教《读后感》和《好玩的读后感》为例,给我们提供了如何上好关于读后感的课。
接着又分析了为什么人不愿意写读后感的8条原因,指出了引领学生爱上写读后感的3个方法,提出了读一本书,给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分享了更高、更好玩的要求——读一本书,学写一本书,道出了读后感赏评与发表的方法。
读了子阳老师的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几点思考。
一、子阳老师以《西游记》为例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跟随走上读后感写作之旅。
其中提到的“一句话,一段话”这个方法能否运用于我们班的教学之中呢?
我可否也能请孩子们在读完《猫哈拉商店》之后,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或是一段话”来说一说他们的感受呢?可以针对整本书来谈,也可以就五个故事中的一个来说一说,相信这个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难度。
二、可否尝试以写一首诗的方式写读后感呢?在子阳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诗性大发,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我们是否也可以让孩子们根据《猫哈拉商店》的内容,再加上他们的感受,创作出小小的一首诗歌呢?
三、是否可以尝试给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在本学期,我们已经读了三本共读书,可否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给他写一封不需要寄出去的信呢?这种内心的交流,相信会给孩子带来不同寻常的快乐。
四、是否能将读一本书,学写一本书开展得更好。
共读一本书,就是与孩子在学习一本书,创编一本书就是在学写一本书,如何让孩子们更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呢?是否在读完《猫哈拉商店》之后拓展一些书呢?就如读《木偶奇遇记》,拓展读阿•托尔斯泰的《金钥匙》那样,进行对比阅读,带领孩子们感受相同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的目的呢?
所有这些想法要想实现,首先必须克服惰性,勇于尝试。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惰性,让自己变得勤快,让自己变得爱思考,才会让以上的几点思考的在教学中去落实。另外,习惯也相当重要。
假如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话,估计收效甚微,或是颗粒无收。只有将一种行为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才可能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