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碎片时间,看了一阵大哲学家罗素写的《幸福之路》,这本书也是脱不花娘娘推荐的,头脑一热买了几本哲学和佛系的书,一直都没有缘分打开,因为看起来有些鸡汤的感觉,佛总是在危难时刻渡我,而我总是时过境迁就把他抛在一边,还是修为不够的表现。
如今正在渡第二心劫,算是不大不小的坎,但不至于无法度过,只是时间问题,感觉需要喝几碗鸡汤,顺手就拿起这本书,在安静之余好好思考一下人生。
果然,读着读着,很多字句就跳到了心里,慢慢得到一些心法。对眼前的焦虑能够有所缓解,即是,从小我中跳出来,能够用大我看看这个世界。
01
意志力不是信仰,但它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哲学。
路有十八弯,但如何平静的看待却很难,这个时候最需要信仰加持,而自己却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无神论者,于是经常把意志力,自控力当成一种对自己的信仰,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哲学,这种哲学就是生活就是比赛,就是竞争,只有赢家才会受人尊敬。这种观点使人们会以牺牲感觉和智力为代价去过度培养意志力。清教徒看重的是信仰,我们处的时代却是强调意志力。究竟哪个好,我想先活下去是必要的,而怎么活下去才是重要的。
精神自律是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的,它的好处是你可以控制自己在正确的时间想该想的事,一件事如果解决不了,仅仅焦虑是解决不了的,罗素说的这种精神自律就是告诉自己“你一直在秘密解决这件事”,然后就放下这件事,做该做的事,等到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真的完成了。其实,这个方法就是用意识告诉潜意识,而他认为大部分无意识都是由曾经非常情绪化的、现在被藏了起来的有意识的想法组成。有意识的隐藏是可能的,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利用无意识做很多有用的事。
02
信仰的作用是提升幸福感。
还是回到信仰上来,我没有信仰,只有到了难关,才又会重新思索信仰。但我总觉得那种类似佛性的东西总是化成简单成“一”的道理默默影响着我,让我用不知真假的慈悲之心注视这个世界。于是我形成一种鱼龙混杂的世界观。
很抱歉岁月我把你活成这样的惨淡,成败在命运之间,得失在思考之间,努力在双手之间,我只管做了手上的事,别的就随缘。
以前报了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发现真的要听睡的感觉,在我看来和会计一样枯燥乏味,所以离哲学的道路都尚远,为了不至于伤害自己以后再学习的兴趣,暂时先放放了。看了几本吴伯凡老师推荐的哲学入门级读物倒是很感兴趣,自己确实也是一俗人。
最近悟到原来学佛和信佛是两码事,周围的人对佛有误解,有的认为是看透人生的消极,有的认为是吃素,只是当我知道学佛也是一种新的学科一样,对我将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如果长期生活在简朴和克己的生活里,就不再喜欢用享受来愉悦自己,而更加注重心灵的修养生息,是慢慢喜欢苦的。喝点苦茶,劳累一下身体,慢慢的,这些苦带来的甜让人流连忘返,如果达到这种境界,追逐钱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事,从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快乐,金钱自然会找上门。没有欲望就没有忧虑,没有忧虑就没有恐惧,没有恐惧就所向披靡,没有恐惧的人生如朝阳初生,如少年励志。
03
忍受单调。
书里还有一些经典的话,让我耳目一新。因为单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这个时代,很难有机会需要去忍受单调了,其实忍受单调是一种能力。
周游世界之后,达尔文在家里度过了整个余生;掀起了几次革命者之后,马克思决定在大英博物馆度过自己的余生。生活平静是伟人的特质,他们的快乐不是外人眼里的兴奋。没有坚持不懈的工作是不可能有伟大的成就的。对孩子来说,能过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是很重要的。童年的快乐应该主要是那种,如孩子凭借一些努力和创造摆脱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从本质上说,兴奋就是毒品,会越来越上瘾。孩子就像幼苗一样,只有总是在原地生产、不被打扰才能很好地成长。对于年轻人,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各种印象是不好的,这会让他们长大以后不能忍受可以为他们带来成功的单调生活。
作为一个宅女,自然不怕单调的生活,世界很纷乱复杂,难得的还是一个知己,一壶茶水,一本好书,然后就如此清静,家人健康快乐地相互陪伴,也许这就是我的幸福吧。(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