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冰雪译文】
孔子说:“齐国如果能用王道治国进行更化、教化,就会如同鲁国一样崇礼尚信,霸道之气余少;鲁国如果一直敦厚崇礼,就能够达到王道、仁厚礼教治国,保有先王之遗风。
齐国最初是周封功臣姜尚(姜子牙)的封地,就是史称的传奇人物八十出山愿者上钩的齐太公。初封之时,太公因齐地风俗尊贤尚功,取了《史记·鲁世家》“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也”的方针,在顺应当地风俗民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施行周礼,为政简约易行,为齐国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在经济上,改变周王朝单一的农业政策,因地制宜,提出了“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通末利之道,极女工之巧”(《盐铁论·轻重篇》)等经济措施,使齐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运用人才方面,太公“举贤而尚功”,任人唯贤,组成混合统治势力。太公的这些方针、政策影响到齐国的文化上,就形成了与鲁国迥然不同的风格。直到春秋时期,管仲相齐之时,仍然采取“俗之所欲,因而欲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令顺民心”(《史记·管晏列传》)的政策。齐国遂国富民强,在各诸侯国很有存在感。
但,自桓公霸政之后,所急者功利,王道就不复存了。所谓“积强而霸,积霸而乱矣”,自此齐国衰亡。
鲁也是周公之封国,当是实由周公长子伯禽代治,鲁国存世近八百年。是时,鲁有周公伯禽之教,重礼教,犹有先王之遗风。
鲁国初建国,殷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另外,鲁国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划分成若干等级的人和谐相处。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不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燕享、乡射等等无不如此,否则就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视为“不祥”的举动。当是时,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
然而,后来春秋诸侯争霸,人亡政息,礼坏乐崩、各种废坠,遗泽亡无。所以,孔子后来诸多叹息“道也不行也”、“仁鲜矣久”、“人谁会出不由户”,各种感慨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不被重视的失望……
程子曰:“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
意思是说,齐是霸政余习,鲁还尚存先王遗风,由齐变鲁,由鲁变到道是希望最终可实现先王之道。朱熹也无限感叹孔子能变之却无法实现理想不得而试,唉,这岂不是还是那句老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附录文献参考】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尊王贱霸之意也。国家求治,必遵先王之道,庶可垂为久大之模。
包咸曰:齐鲁有太公、周公之余化,太公大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使如鲁,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
颜师古曰:鲁庶几至道,齐人不如鲁也。
李炳南曰:孔子时,鲁由三家执政,亦是无道。鲁虽无道,而齐犹不及鲁。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论语正义》曰:伯禽能秉周公之教,以存王迹。鲁俗虽衰,而洙泗之间王化未歇,迨沐圣人之教,而俗益臻醇美。
程子曰: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
《论语集说》曰:齐由功利之习而变之,故其变而之道也难;鲁则秉礼之旧,特修举废坠而已,故其变而之道也易。
张栻曰:自当时观之,则齐强而鲁弱矣。圣人观人之国,盖不如此。鲁虽不能举行先王之法,然其法犹在,未至若齐之变乱也。齐一变而至于鲁,谓当易其功利之为,而反之正也;鲁一变而至于道,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味圣人之意,则知所以为国之道在此,而不在乎彼也。
蕅益大师曰:总是要他至于道耳。
王文宪曰:齐之盛时,已不如鲁;鲁之衰时,尚胜于齐。变齐,先革功利;变鲁,先振纪纲。
《日知录》曰:变鲁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变齐而至于鲁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四书翼注》曰:此不是为鲁争气,全是言齐可危。鲁昭公没于外,鲁再世仍无恙,而三桓之子孙微,民心知义故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显名于诸侯,身死之后,国为陈氏,民不知义故。孟子言“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未或不亡”,此之谓也。
程石泉曰:齐鲁之别,孟子言之曰:“鲁虽三尺儿童,羞言五霸。”“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岂齐鲁教化之不同,有以致之邪?
刘宗周曰:鲁之坏也,其始于隐桓之际乎?桓公弑兄自立,春秋第一大变也。后,公子遂擅弑立,迄于三家专政,迫昭公于乾侯:君臣灭矣。桓公见弑,庄公即位而不讨贼;昭公见逐,定公即位而不讨贼:父子灭矣。桓夫人姜氏如齐,昭公取吴孟:夫妇灭矣。于是三纲之道尽矣。其君设两观,乘大路;其臣八佾舞于庭,旅太山,歌《雍》彻,其宰据大都、执国政、盗宝弓,名分僭乱极矣。他如跻僖公而昭穆紊,初税亩而助法废,作丘甲、城中城而武备弛,搜狝之不时而军政坏,烝尝之不经而祀典渎,观鱼筑鹿而政事荒,纳郜鼎、逐归父而刑赏忒,纪纲法度荡然尽矣。区区周礼在官,末矣。国之丧也,何日之有!此圣人所以志变鲁与?
云门隐者按:家国之兴起传世,由来有渐也;家国之崩溃灭亡,由来有渐也。圣人曰“克己复礼”,岂虚言哉?由西周王道而至春秋霸道,而至战国之战乱,而至嬴秦之暴虐,天下之衰乱岂不惧哉?由是之后,政俗大变,先王之政教不存,圣人之教化微弱,皇权极而生民苦,外族侵而四海荡。王道圣教,至今衰微。由此观之,圣人之教,真“迂远而阔于事情”乎?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点睛》《论语会笺》《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读训》《说苑》《四书解义》《四书翼注》《日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