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与你一
很久之前,印度有个国王,叫作婆罗多(他的名字在古印度被称为Bharata)。他遵照时俗晚年退隐丛林修行,为达到开悟而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在隐居丛林的初期,他放下一切,苦思冥想意识的运作力量(在印度被称为毗湿奴神),即使在梦里,他的冥思仍在继续。他不分昼夜地冥想,没有任何事能使他分心。一天,他在河里沐浴时,碰到一头妊娠的母鹿正好在河边喝水。不巧一头咆哮的狮子奔跑过来,吓得母鹿突然分娩。母鹿在分娩时死亡,刚出生的小鹿坠入河里。僧侣婆罗多本能地跳入河流中救起
小鹿,然后他将小鹿带回自己的居所,开始悉心照顾小鹿。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喜爱上这头小鹿,一段时间后,这种喜爱转化为父母对孩子那种无私的奉献。这时的他心无旁骛,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小鹿,生怕别的野兽伤害了小鹿。这个曾舍弃了疆土、财富、权力及妻儿的国王不再为了开悟冥想,却时时牵挂着这头小鹿。
他在弥留之际未冥思毗湿奴神,却因为挂念着那头小鹿而未能获得最终的解脱,转世为一头鹿。由于有些意识觉知,他能记起自己的前世曾是一个国王及僧侣。身为鹿的他意识到自己前世的错误,为纠正这个错误,这头鹿来到僧侣婆罗多曾经居住的丛林,在此过着僧侣鹿的生活。因此,他又转世为人,投生在一户明智的人家。这世他能记起自己的前两世。这次明智的婆罗多恪守自己的信条,他不太说话或听从他人,以至漠视一切。他的外貌不是很顺眼,但他对此压根儿不在乎,甚至有人剥削他时,他亦无反应或不在乎,因此人们将他视作傻子,最后他变成国王的一个轿夫。一次在抬轿子时,婆罗多琢磨着自己前两世所犯的错误,无法与其他轿夫一道平稳抬轿,轿子颠簸晃悠了几次,国王下令停下来查个究竟。他发现是因为其中某个轿夫的个人原因而使整个队伍受到影响,于是就发生了下述对话。
国王问:“你看着很健壮,你太累了还是太懒了?为何你无法与别人步调一致,承担你应尽的义务?
对此,婆罗多回复了一系列关于“我与你”的问题。
“你说我看着很健壮,你说你看见我未承担应尽的义务。你所谓我与你’是什么意思?你看见了我的哪个部分?站于地上的脚,脚上支撑的小腿,小腿上的大腿,以此类推,一直到肩膀,肩膀上扛的轿子。何以见得轿子就是我的义务?指着国王的身体,他说:“这个坐在轿子里的身躯被定义为你,告诉我:什么是我?什么是你?或就此而言,什么是他人?三特质“及五元素*的作用构成了我、你他,呈现为身体形状,它们有各种称谓:神或魔、人或曾、鸟或树,它们由其意识成指所积累的行为而造就,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具有超越万物存在的一切特质。”
婆罗多讲了很多类似的话,最后,他总结道:“构成轿子的物质也是构成国王的物质,构成国王的物质也是构成所有他人的物质。”这些智慧的语言如醍醐灌顶,国王震惊得差点儿从轿子里摔出来,他对这个智者心悦诚服,他说:“求你怜恤我,告诉我你是谁。你看起来像个傻子,但我相信你是个开悟者。’这勾起了更多谈话,婆罗多回禀国王,说出自已究竟是谁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一个人已经证悟到实相,这个人怎么能说自个儿“这是我”。
婆罗多的智慧给国王留下了深刻印象,国王认为婆罗多现在无需再到处寻找智慧,因为他已接近智慧的源头。为了传播这种智慧,国王请求婆罗多将此智慧转化为世人易于接受的形式,因此,婆罗
多提议行“合十礼”,以告诉世人关于“我与你”的真谛。
这就是“合十”手印怎样在印度及印度文化中起源并得以践行的原因。
这个故事谈到了婆罗多自我中心的化解,他在历经三世后终于变成践行者。起初在丛林时,他不能完全放下国王照顾弱者的本能,即便那些弱者能够自我照顾。他拯数小鹿是一种高尚自然的行为式他的自我但是感到对小鹿负有责任是他隐藏的自我中心。第二世,中心被愧疾所取代。第三世,他的愧疚已被放下,直截了当地质疑。这就是“合十”触发了其内在智慧,瓦解了通向解脱的最后障碍,手印所代表的内涵。我们每次向他人问候或道都受到“我与你”这个问题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