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都会遇到夫妻间的彼此不迁就时候,比如:我很累,你来洗碗吧?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比如:加班、不必领导认可、同事间的不理解;
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很多父母都会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或麻烦,要不,为什么总把孩子们呢称为“熊孩子”呢。比如孩子的顽皮、淘气、厌学、被老师叫家长。孩子的问题一定具有普遍性,一般人也会遭遇的到,例如,我的孩子一定是厌学了。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或麻烦时,我们一边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述,在降低或疏解孩子情绪的同时,应认为他的遭遇具有普遍性,这样,可以使孩子以不同的参照架构或比较正向、健康的方式思考,确信许多人、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可以走过来,这是孩子成长、心理发展阶段常见的暂时性的困境,而不是病态的、变态的、无法控制的灾难,由此,释放孩子被恐惧与忧虑所占据的心理能量和空间,以信心、勇气、决心与行动来代替,使孩子可以接纳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一般化技术。
比如,孩子喜欢餐厅里的牙签筒,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地塞进了自己的小口袋,还没有等带回家,就被眼尖的妈妈发现了。
怎么办呢,如果在以前,不懂得倾听,不知道这是孩子普遍的行为,妈妈一定会出PO然大怒,一巴掌打在孩子小屁股上,还要大吼:你怎么可以偷人家的东西呢,气死我了!不管大街上有多少人,也看不见自己的样子有多狰狞,更不顾孩子已吓得全身哆嗦。
妈妈的脑海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小偷、可耻,丢人、恼火、真该打。
这时的妈妈,如果能意识到孩子仅仅是因为喜欢才拿的,这是小孩子普遍的心理现象,因为他还分不清这是不合适的行为,即使知道,孩子的克制能力也抵挡不了把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的诱惑,更不知道小偷、可耻是何意呢?
妈妈能想到这里,就会冷静下来想想:
我不希望孩子以后再犯这种错误,
更希望孩子能诚实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而不是让我来猜,更希望通过这件事情让孩子明白些什么?或让孩子积累更多的成长经验。
妈妈想清楚这些,就会出现如下的一幕:
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场所,蹲下身,轻声问:“孩子,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今天有没有发生让你觉得内心不安的事情”?
孩子 看着妈妈的眼睛,想想说:有!(孩子的这时的想,也是在心内做斗争呢,这时,妈妈的态度尤为重要)
那能不能说出来,让妈妈帮助你。妈妈以后也会有很不安很无助的时候,到时会请你帮忙。
“妈妈,我今天在餐厅拿了桌上的牙签筒。”
“哦,什么样的牙签筒,一定很漂亮吧。”
“对呀,我就是特别喜欢它,然后就拿了。但现在我很后悔,不应该拿人家东西。”
“是呀,漂亮的牙签筒放在桌上可以给客人带来美感,但到了你的口袋里,它就永不见天日。好东西需要共享,而不是据为己有。谢谢你告诉我心里话,为了你的诚实,妈妈等会要请你吃你最喜欢的冰激凌。”
“啊?我做了错事,你还请我吃冰激凌?”
“不,是因为你诚实才请你吃的。你做的错事,我相信你自己可以解决。”
“妈妈,我现在就把牙签筒送回去,给餐厅服务员说对不起!”
看着孩子跑远的背影,妈妈长舒一口气,自己居然没有发火!她不敢想象,如果暴怒地骂孩子是小偷,孩子的童年将会承受怎样的重负。